美国能靠“保护主义”实现“再工业化”吗?结局只能是损人不利己

2018-12-06 08:41 参考活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美国国会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召开的一场听证会上,汽车及零配件行业代表等“大吐苦水”,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措施表现出强烈不满。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当前,美国特朗普政府不断推出“保护主义”方面政策,期望以此令“美国再次伟大”,尽管美国在二战之后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与其曾长期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有关,但在如今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下,期望通过重拾保护主义实现“再工业化”的设想只能落空。

一是,美国国内产业在不断外移的过程中已出现“产业空心化”趋势,即使特朗普政府以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倒逼海外企业回流,效果也将十分有限。从经济结构看,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40%-50%降至12%左右,这导致美国制造业工人出现断层。目前,美国已经很难找到50岁以下的产业工人。而且,其劳动力成本明显高于中国,数据显示,美国白领工人的工资是中国工人的2倍,蓝领工人工资是中国工人的8倍。同时,美国相关工业的产业链也不完整。因此,美国“加征关税”的贸易保护政策受到其国内多数企业的反对。如,2018年8月2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根据301调查结果拟对我国2000亿美元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举行公开听证会,一整天时间里,共有来自箱包、服装、食品加工、半导体、自行车、化工等产业的61个代表发言,赞成加税的只有3个,多数发言的代表都表示,美国缺乏相关完备的产业链——在美国建厂,周围甚至找不到可以修模具的地方,或在美国本土生产商品的成本过高。另外,事实也证明,即使美国加关税,其国内的很多企业还是没有选择“回流”,而是转向中国以外的其他低成本国家。《纽约时报》在9月份的报道中称,随着美国不断扩大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部分在华外企开始向东南亚转移,以此躲避美国的关税炸弹。因此,特朗普政府原先期望靠加关税“逼”美国企业回国的愿望基本很难实现。其实,美国从奥巴马时期就开始搞“再工业化”,但实际效果却很有限。

二是,以保护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美国优先”论调与其过去所倡导的经济全球化路线背道而驰,“出尔反尔”将令美国逐渐成为国际上的“孤家寡人”,丧失优势地位。目前美国霸权主要有四个支柱:军事霸权、科技霸权、金融霸权(美元霸权)、文化霸权。美国的金融霸权、科技霸权以及文化霸权,要想继续维系,必须推行世界主义的政策,与外部世界愈加紧密绑定。比如,只有其他国家使用高通、微软等高技术产品,美国才能通过“剪刀差”获取更多财富。同样,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已经变成“无锚货币”,只有依靠中东石油和东亚商品,美元通过贸易输出到其他国家,才能确保其地位。而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试图通过减少中国商品输入促进“再工业化”,在现实中只会削弱美元的物质支撑基础。

今年以来,美国以进出口赤字过大为由向全球加征了高额的“进口费”,并将其打上“美国优先”的标签,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来的是“损害”而非“保护”。据美国相关工业联盟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9月,受美国总统经贸措施影响,美国企业承担的进口税成本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0%,达44亿美元,这一增长规模“史无前例”。而美国商务部10月底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了美国进口税措施带来的增长侵蚀:美国三季度GDP增速为3.5%,贸易对其下拉了1.78个百分点,是33年来的最大“负贡献”。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主义”政策不但无法令美国实现“再工业化”,还可能使美国越来越孤立于其他国家,带不来什么好结果。

(参见:《田文林:保护主义旧药方难医美国当前病症》《听证会变吐槽会,心疼这届美国企业……》《美国行为苦果正在集中爆发!外媒:美国经济衰退或成定局》等)

责任编辑:闫鹃(QY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