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2018-11-22 13:4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11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编辑部联合主办第四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多位智库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总结近年来我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研讨智库加强能力建设的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用五句话对五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整体情况作了概括评价:一是新增了不少活跃智库,但仍缺乏前瞻性建言;二是智库办了不少活动,但尚缺高水平的智者;三是中国智库品牌初起,但世界级影响不足;四是政府高频率用智库,但尚需足够好的互动;五是智库开始沟通社会,但尚未形成好的思想口碑。他分析称,五年来,从事智库行业的人员有所补充,但并无大变更;新增智库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出现了大分化;支撑智库运行的制度有改善,但没有大改革。他认为,未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将进入到漫长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阶段,一些假智库会“现原形”,弱智库会退回学术与书斋,真智库会脱颖而出。这一阶段离不开三场“革命”:第一是选拔更多学术外人才进入智库界,做不到更多地“换血”,智库可能难有更大的发展;第二是防止西方模式陷阱,也就是独立陷阱、党派陷阱还有筹款陷阱等;第三是方法革命,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智库理论与实践》主编刘细文阐述了对未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三点看法。一是应加深对智库特色的认识。同国际上的智库一样,中国的智库也要强调它的社会性、制度性,即加强对国家的制度、政治体制特殊性的认识。在智库理论界要加强对社会发展阶段性的认识,帮助决策者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提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政策安排。此外,特色性要更加面向社会未来变革的趋势。二是要打造以证据为基础的智库思想研究,其中证据包含学理证据、数据证据、数据分析模型等。据他观察,大部分智库的证据基础还比较薄弱,而证据是决策的基础,因此在智库的研究当中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建立专业型的智库,提升智库决策支撑的效率。智库应该是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专业化来提升决策效能,通过专业化的传播提升公众的认知、提升专家的认同、提升决策者的接受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探讨了智库的定位与功能,并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意见。她认为近年来中国智库量上有巨大的突破,整体激发了创新的活力,国家从政策层面高度重视,类型上呈现了多元化,地域分布上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全国各地有不同的智库在不断地蓬勃发展,而且还产生了一个所谓的真正中国特色的智库类型即媒体智库。但是与此同时很多问题也依然存在,比如智库的泛化问题,思想创新能力仍然不足,还有就是舆论传播效果不足,公共外交能力较弱,改革乏力,旋转门机制未能真正建立,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化的智库,等等。中国智库还在培育和发展阶段,要从中国国情和国家利益的需求出发,坚持智库服务于党和人民的原则,逐步明确中国智库的模式,将其纳入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核心位置,明确未来的发展路径和目标。首先,需要在政府主导之下建立一套制度的安排,确立党和政府对中国智库的宏观管理,同时坚持智库研究的独立性和国家利益并重。其次是加强以思想创新为基础的传播,确立智库在公共外交中、整个中国大外交、多元公共外交体系中思想的议程设置者、思想创新者的地位。此外,智库人才是思想创新的创造者。这就需要机制的保障,包括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上升机制等,为智库人才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进而才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思想创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所带来的创新收益必将使中国的发展以知识为动力,更具可持续性,从而成为全球创造力与创新的源泉。

与会学者认为,如今全球智库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很好的机遇。当下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性增强,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增加了对智库的需求;而从国内来看,中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在这一大背景下,智库作为国家战略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智力资本的构建和全球发展战略中都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来源标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陈龙飞(QY0026)  作者:陈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