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指责中国“用技术换市场”,这个帽子我们不要

2018-11-05 09:44 参考活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QQ图片20181105094005

(西方国家才是“用技术换市场”的始作俑者。图片来源 新华网

近来,贸易战背景下,美国在对中国的舆论攻势中,有一个观点十分刺耳,就是把“用技术换市场”的帽子扣在了中国的头上,并以此指责在贸易问题上中国采取的政策“不公平”,占了美国大便宜。实际上,“用技术换市场”是西方的发明,西方国家才是其始作俑者。

熟悉近代工业发展史的人都会知道,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用技术换市场”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权。因为正是利用“技术优势”,西方国家让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迹史。西方用技术让其它国家开放矿山和其它重要的生产资料,并在目的国开设工厂,利用西方公司提供的技术与设备生产商品,并大量倾销到世界各地。比如,当年充斥中国市场的产品,莫不以有个“洋”字为“荣”,诸如“洋火,洋布,洋烟,洋酒,洋灰,洋蜡,洋车”等等。那时的西方国家没有人对所谓的“技术换市场”表示愤慨和不满,因为他们完全清楚:没有“用技术换市场”,西方的商品是无法进入那些国家,并占领这个无比庞大的消费市场的。

鸦片战争后,英国和其它西方列强利用大炮和技术,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本土企业受到彻底摧毁并重新洗牌。一大批“洋行”“洋外办”在上海,广州,武汉等港口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西方的设备与技术蜂拥而入,上海及周边的地区的棉纺厂,“洋车(自行车)厂”,各种“洋烟”厂和少数机器加工厂都是在西方“技术换市场”的大树下衍生出来的。所以,从西方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可知,“用技术换市场”的始作俑者恰恰是西方国家。而美国等国家现在却指责中国“强迫”西方公司“用技术换市场”,既是无稽之谈,也显示出它们对自身的“技术更新力”的衰退存在巨大的忧虑。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中国对外资企业的政策是相当开放和友善的。当年,许多外国企业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主动要求“以技术估价入股”的方式在中国建立合资或合营企业,中方则提供土地,厂房和劳动力入股,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保证外国企业的产品在最短时间内投入中国市场。在这样的交易中,真正占到便宜的往往是外国企业: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如果这样的贸易方式也算是美国政府所说的“不公平”,那对中国无异于鸡蛋里挑骨头。在中国经营的外国公司对中国的市场现状了如指掌:只有好的商品才能占有市场,而好的商品一定取决于有好的技术。这就是真正的“公平贸易”:有好的技术,一定会有好的市场回报。我们常说“市场竞争力”就是指“技术更新力”,有了后者,就有了市场,而要征服消费者,最终取决于产品“技术更新力”的大小。比如,德国的汽车、日本的汽车和美国的汽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市场各有表现,就是取决于其各自独特的技术水平。

美国现在指责中国“用技术换市场”要求外企,无非是要把它对自身竞争力缺乏信心的忧虑转嫁到中国企业身上,让中国来背美国“技术更新力”衰退的锅。

(参见:《刘志勤:西方发明“用技术换市场”,指责中国实在荒谬》)

1538199157762

责任编辑:甄一蕴(QY002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