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潇:德国智库的运营机制及启示

2018-03-02 09:41 中国社会科学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文萃】刘潇潇:德国智库的运营机制及启示

文章通过梳理老牌智库国家——德国智库的建设历程、特征及运作模式,认为虽然德国和中国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差异很大,但两国智库高度相似。在逾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德国智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经验和模式可以为中国智库建设带来启示。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德国智库发展概况;二、德国智库的主要特征;三、德国智库的基本类型及其运营机制;四、德国智库对中国智库建设的启示。

文章追溯了德国智库的发展历史,指出,虽然德国是智库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但在20世纪90代年以前,一些机构虽然承担着智库的功能,但大多没有为自己贴上“智库”的标签,甚至不承认自己是智库。直到20世纪末,德国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才逐渐接受“智库”的概念。在过去的20年里,德国智库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组织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

文章从德国智库的现状、发展趋势、基本类型及运营机制、主要特征等五个方面介绍了近20年中德国智库获得的发展。

学术型智库仍是德国智库主流,无论是运营方式、理念,还是人员构成,都与高校有极高的相似度和重合度。近年来,德国智库深受美英影响,开始追求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重视与其他机构和领域的合作,提高专业化程度,建构智库标准等,德国智库正在努力适应新政治和经济环境,完成自身的变革。

文章介绍了德国智库的基本类型及其运营机制。综合来看,传统德国智库大体可分为学术型智库和代言型智库两大类。学术型智库大多秉承德国智库的传统,同时拥有较长的历史,约75%的德国智库属此类。从资金来源及其与政府的关系来看,该类智库又可细分为政府智库、学会智库、高校智库三种类型。代言型智库是基于党派或利益集团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约20%的德国智库属于此类。代言型智库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极具德国特色的亲政党政治基金会,另一类是利益集团创办的智库。德国六大政党分别设立了自己的国家级政治基金会,除了国家层面的这六家政党智库,每个政党还在联邦层面设立了多个基金会,共20多家。这些州级智库在地方选举等政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智库的影响下,新型智库开始涌现,这类智库具有五个特点,一是资金来源广泛;二是智库规模较小;三是智库既重视科学研究,也重视公关工作;四是形式上较为灵活;五是它们一般有明确的立场,但不受党派和利益集团左右,坚持其独立性。

作者认为,德国智库有六大主要特征。

一、从资金来源上看,大部分德国智库依赖政府拨款。约50%的智库完全依靠公共资金,一般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承担。

二、从研究领域来看,大多数德国智库不追求大而全,一般聚焦于相关性较强的几个议题,以研究经济政策的智库占比最大。通过德国智库主要研究议题及研究各项议题的智库比例表分析得出,德国国内问题中比较关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政策,国际问题中关注外交、安全和欧洲一体化问题,全球问题中则较关注环境和能源问题。

三、从分布上看,德国智库所处地区相对分散,全国形成了6——7个智库集中地。2000年后,绝大多数研究政治、外交的智库迁往柏林,不少研究其他领域的智库也在柏林设立了办事处。

四、从人员来看,德国智库规模普遍较小,一般不超过50人,几人、十几人的智库比比皆是,全国只有30多家智库人数过百。

五、从观点输出来看,主要有三大渠道:学术出版、媒体传播以及直接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咨询,智库通常都设立专门的公关部门,定期把智库活动、学者论文推送媒体,以增加曝光度。

六、从组织形式来看,德国智库大多注册为协会、基金会或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上述分析,文章最后总结了德国智库对中国智库建设的五点启示。

一、学术型智库对思想独立性的苛刻要求,资金提供者不得干预研究已成为出资方和智库的共识。

二、对接受公共资金的智库进行严格的监管。

三、智库与高校的紧密联系。德国智库规模普遍较小,很多智库仅有5名左右的全职行政人员,研究人员大部分甚至全部由高校教师兼任。智库往往会和多所大学签订合约,在智库兼职的教师可以在高校减免上课课时,以便有充足的时间为智库进行研究;教师的报酬由智库和高校共同承担;研究人员的职称则由高校负责评定。

四、亲政党政治基金会强大的外交功能。六大政治基金会在世界各地设立办事处,以具有深厚官方背景的非政府组织身份周旋于当地政界(包括执政党和反对派)、商界、学界和民间组织之间,与各方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与德国驻外使领馆联系紧密,与德国政府、政党配合默契,成为德国二轨外交利器。这种外交模式对于传播德国价值观,实现德国国家利益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值得我国借鉴。

五、智库的社会职能。由于社会民主化程度非常高,德国智库不仅致力于影响公共政策制定者,还普遍具有向公众阐释其观点的意识,亲政党政治基金会甚至将对公众的政治教育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可以看出,公众的充分了解是获得社会支持的必要前提,我国智库在这方面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2期《德国智库的运营机制及启示》,张彦/摘编)

  (作者:刘潇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编辑)

来源标题:【文萃】刘潇潇:德国智库的运营机制及启示

责任编辑:赵丽娜(QY0002)  作者: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