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府“智慧”起来 需要过几道关

2018-02-13 08:37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让政府“智慧”起来,需要过几道关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推进政府管理信息化、实施大数据战略需要发展集电子政务、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应用为一体的智慧政府,实现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并进一步促使政府向更加高效、便民的方向发展。

找准公众需求 评估决策得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行政审批等政务服务领域,不仅将办事流程搬到互联网上,提升政府透明度,方便公众获取政务信息,而且通过数据集中、共享,实现了办事服务的标准化,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朝着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方向大踏步迈进。下一步,智慧政府建设应更为精准地探知公众需求,找准政府管理与公众需求之间的新落差,明确服务盲区,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智慧政府有助于服务科学决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决策的科学化、精细化。这首要的是靠党政机关和智库机构深入实践的调研,但也离不开智慧政府建设。一个直观的例子是,智慧政府的推进不仅汇集政府管理市场和社会的各类数据,而且汇集来自企业和个人的各类诉求。精细化、智能化分析这些数据,有助于找准公众需求、发现薄弱环节、评估决策成效得失。当前,各地都在探索通过党政、司法大数据的智能分析,研判经济社会形势,探求应对策略,为服务科学决策积累了不少经验。

高效、规范的政府管理是新时代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基本保障。通过建设智慧政府、应用电子政务网络,可以将权力运行纳入现代科技系统,并借助严格的技术程序实现权力运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有助于把权力关进技术铁笼的目标。

经验表明,在行政体制改革进程中,需要调适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还权于市场、还权于社会。同时,政府在退出有关领域后要有足够的能力予以监管。智慧政府的建设通过向技术要生产力,扩展了监管视野,提升了监管水平。近年来,上海探索在市场监管领域共享各个部门的监管信息,以在准入环节加大审查力度、在事中事后监管环节针对性做好执法,取得了积极成效。

消除“两张皮”避免信息孤岛

建成智慧政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关键要过好以下几道关:

一是认识关。要改变旧观念,主动拥抱现代科技。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一些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工作负担有所怨言,甚至排斥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培训和宣讲,让相关主体深刻认识智慧政府建设的功能定位及其对于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意义。

二是融合关。要融合技术与业务,消除“两张皮”现象。不少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效果还不太理想,归根结底是系统研发与业务需求、公众需求相脱节。因此,智慧政府的系统开发、优化应注意进一步加大技术和业务的融合,吸收和培养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当方式吸纳公众意见建议,真正实现以服务和管理需求为本位来推动电子政务工作。

三是质量关。要推广在线管理,提升数据质量。应逐步推广在线运行机制,确保所有权力实时在网上运行,实现在线办案、在线监管、在线实时生成数据,并进一步提高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和准确性,实现智慧政府系统的自我阅读、自我学习,最终实现智能化管理。

四是共享关。要实现系统间数据互通,避免内部信息孤岛。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就是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政务信息的自成一统与条块分割。针对网络系统不统一、监管数据系统平台多、数据接口难对接、监管数据共享无规范等困难,有必要做好顶层设计、抓好数据标准化建设、明确数据共享使用规范,确保智慧政府有足够的高质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

来源标题:让政府“智慧”起来,需要过几道关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吕艳滨 田禾 王祎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