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根本遵循

2018-01-08 08:19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根本遵循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传承、坚定的价值追求、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政治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政治经济学的全新境界。

2018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要做好2018年和今后的经济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突出特征是强调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突出特征也就是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好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把它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二是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来排兵布阵。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的趋势性变化和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速、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增长动力、资源配置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正是在认真研判这些重大变化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了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说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是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基础上重点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引导和稳定预期,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在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是一句套话,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令行禁止。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八项重点工作: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五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六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七是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八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同时,更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必将是引领型的、高效率型的经济体系,必将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必将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历史地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创新目标上,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在创新基础上,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创新体系上,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创新文化上,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在创新人才培育上,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第二,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是多种利益分享的共同体,不同的经济主体在这一体系中都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好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协调发展体现于多个不同领域。从经济角度来看,包括: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和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二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严格要求。发展理念上,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牢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导原则上,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制度保障上,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予以保驾护航,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第四,必须坚持开放发展。过去的发展经验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将是我国推动对外开放过程中坚持的重要原则。在对外开放方面,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在对内开放方面,我们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

第五,必须坚持共享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传承、坚定的价值追求、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政治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政治经济学的全新境界。生产能力以及生产体系已经不再是决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因素,生产环节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再处于对其他环节的绝对支配地位。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在重视生产环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包括收入分配、居民消费、社会保障等环节,只有这样,整个经济体系的结构才会健康、质量才能提高、动力才可持续,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最终建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原则是辩证统一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稳中求进一直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总基调。2017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要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稳”就在于保证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增速换挡降速但不失速,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实践证明,宏观政策稳,增长就稳、转型就稳、预期就稳。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完善宏观调控,稳定市场预期。要想稳得住,最好的办法还是要依靠“进”。“进”的核心就在于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由产业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要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就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要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发挥政府作用,就不是靠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二是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从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着眼,在战略上打好持久战,又要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三是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来源标题: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根本遵循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张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