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在看待和评价国内一些社会问题时,常常上升到所谓中国人的“劣根性”上,动不动就称中国人生性马虎、一盘散沙、没有骨气,等等,并经常拿日本人作为“榜样”“示范”。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些其实都是近代以来日本有组织、有预谋地编造的文化谎言,目的是将日本先实现近代转型所形成的暂时优势,解释成日本文明对中国文明的永恒优势;将中日近代时的差距归结为中国人的“性格缺陷”所致,从而证明“日本人比中国人强”,为其侵略甚至吞并中国营造合法性。以下就是日本人精心编造的几个谣言:
中国人“马马虎虎”。经过长期渲染,导致这一评价在国人印象中几乎根深蒂固。但其实,这只是日本知识界制造出来的概念。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有无数能工巧匠,制作出了无数精巧的瑰宝,这绝不是“马马虎虎”能够完成的。如历史上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级园林建筑的工匠。在当代社会,我们也有能“金属雕花”、给火箭焊“心脏”的工程师们。可以说,“工匠精神”才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深刻刻画,沉淀在我们的基因里,不断传承。
中国人“不团结”。“中国人不团结、一盘散沙”的观念对中国知识界、政治界影响颇大。但实际上,中国人的团结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中,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国家面临灾难等时刻,都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正是因为团结,中国军民才能在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奋起抵抗,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最终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正是因为团结,社会各界才能在面对汶川地震、九寨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正是因为团结,普通民众才能在国家主权受到威胁时团结一心,愤然抗议。此外,跟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也比因种族歧视导致内部纷争、因种姓制度导致阶层固化的国家团结得多。
中国汉奸世界最多。这种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从抗战剧中得到验证。在我国几乎所有的抗战剧中,汉奸的角色可以说是标准配置。要粉碎这个谣言,我们可以拿数据说话。首先计算一下抗战时期中国的总人口数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953年,当时普查结果公报显示,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将内战、抗战等战争减员因素考虑在内,民国时期人口数可能超过5亿。以5亿为人口基数,我们很快可得出400多万抗战时期各种伪军所占总人口的比例——0.8%。同一时期,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总共1500万人口,却出了近150万伪军,比例高达10%,法国等地情况不比捷克好多少。
北洋水师大炮上面晾裤衩。北洋海军“主炮晾衣”之说流传久远,逐渐这一谣言就成为北洋海军作风败坏、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力证。“主炮晾衣说”主要出自知名历史学者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书中记载道:1891年(光绪17年)7月9日,日本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参观丁汝昌率领的来访北洋水师“定远”舰时,发现中国水兵在两尊主炮炮管上晾晒衣服。但事实证明这一记载纯属谣言。东乡平八郎于1890年始任日本第二海军区吴镇守府的参谋长,1891年仍在任上,因此不可能以“东京湾防卫司令”的身份参观“定远”舰。此外,“定远”主炮根本不可能作晾衣之用。据“定远”级铁甲舰原始设计图,其305毫米口径主炮的炮管外径接近半米,距离主甲板的高度接近3米,平时主炮炮管露出炮罩外的长度不足2米,攀爬到这样高、短、粗的柱子上晒衣服不仅甚为困难,且有跌落摔伤的危险,所以根本是不可能的。
类似的谣言还有很多,比如“东亚病夫”等。这些谣言的传播途径为:日本学者编造文化谎言,中国学者进口后再加工,出口再转内销,通过不断重复最后散播开来。对日本人而言,制造这些谣言污蔑中国,贬低中国人是一种战略需要。在中国,也有一些人因为对国家和社会现实不满,借传播谣言以泄私愤。但是,历史的神奇之处在于,这些谣言的传播也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一些人被这些谣言激发了革命热情,促使以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不时借日本人之口自我反省旧中国的国民性及社会结构。为打乱中国的既有社会结构,融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洪流创造了条件。
(参见:《金灿荣:有条造中国谣的百年东洋暗道》《军报:北洋水师"主炮晾衣"说法纯属政治宣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