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威胁论?真相是……

2016-12-29 08:30 参考活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640.webp (5)

近来,西方一些媒体频频报道中国的海外投资。翻看这些报道,你或许先被它们的“脑洞大开”逗乐,接着便会惊愕于中企形象竟被如此严重地扭曲。比如,英国《泰晤士报》头版文章称中国可能通过出售闭路电视摄像头监控英国民众和机场等公共场所。《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认为中国游客可能在购物之余“收集情报供北京分析”。在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眼中,中国资本仿佛刺激了他们莫名的“不安全感”:中国双汇收购美国猪肉生产和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威胁食品安全”;中国岚桥集团租赁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威胁军事和航行安全”;美的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威胁知识产权安全”;德国政府叫停爱思强收购案的理由也是因为所谓“国家安全”。40多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写信,指认中国民企重庆财信企业集团计划对芝加哥证券交易所的收购将“威胁金融安全”。甚至一些媒体传播的话题叫“中国买下英国”“中国买下德国”“中国买下美国”……

对此,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算了一笔账:“在华德企有8200家,在德中企只有2000家。中国在德投资额只相当于德国在华投资的10%,只占外国对德投资总额的0.2%,难道这就能买空德国了?”

法国商务投资署的一份报告指出,中企在法国投资势头强劲,但是总额远远落后于日本,更不要提占法国吸收外资总额四分之一的“收购之王”美国了。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与美国荣鼎咨询公司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1990年至2015年的25年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累计金额为2280亿美元,同期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达640亿美元。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是来自中国方向投资的3.56倍。虽然,2015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超过150亿美元,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但据国际投资组织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美国所吸引的外国投资达到3.1万亿美元。英国是美国最大的投资国,其次是日本、荷兰和加拿大,中国甚至不在前十之列。“中国买下美国”纯粹是“负面臆想”。

对于种种“怪现状”,英国金融专栏作家马修·林恩的评论一针见血:“所谓‘国家安全’理由无一例外是哗众取宠的保护主义。”他指出,企业壮大后走向全球市场是一个普遍规律,韩国企业20年前这样做,日本企业30年前这样做,大量美国、德国企业几十年来也是如此,凭什么怀疑中国企业有险恶动机!欧盟智库亚洲问题研究所专家汉内斯·德克赛认为,欧洲国家对中国资本的担忧,一是惯性思维作怪,二是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在欧洲很有市场,一些民众习惯用“中国正夺走欧洲的一切”这类报道印证自己心中的偏见。

事实是,中国资本走出海外,扬的是“共赢帆”。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但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样也造福了当地。扎根伦敦雷丁镇15年,华为已经成为当地的“大雇主”:拥有1100名全职员工,其中70%来自当地。根据英国牛津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报告,2012年至2014年,华为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约为12亿美元。截至2014年,华为在英国新增7300多个工作岗位,并在英国15个地区采购产品与服务。“华为在英国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确保服务和产品符合社会对我们的期待。这是其他一切的基础,”华为英国公司媒体主管爱德华·布鲁斯特说。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何苛刻的英国媒体近年来对华为鲜有负面评价。一些英国议员还把华为当作例子,证明外资可以给英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位于美国传统制造业衰落的所谓“锈带”上。2008年金融危机后,通用汽车公司代顿工厂关门,约1000名员工失业。今年10月,这家工厂重获生机,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单体生产商,2000多名工人在这里忙碌。推动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力量来自中国投资者福耀集团。俄亥俄州副州长玛丽·泰勒说,这对当地人来说是一场胜利,很多家庭的生活因此发生巨变。  

2012年,中国三一重工收购了它在全球市场的老对手、德国装备制造业名企普茨迈斯特。最初,一些德籍员工集会抗议,担心失去工作的他们,脸上满是恐惧和愤怒。如今,4年过去了,这里的雇佣状况一直稳定,品牌完好无损,营业收入还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参见:新华社《中国资本的面孔——“走出去”的全球叙事》)

1458097583566

责任编辑:薄晨棣(QY002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