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勇于创新成为北京的品格和风尚

2016-09-09 07:56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让勇于创新成为北京的品格和风尚

让勇于创新成为北京的品格和风尚,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和环境支撑;着眼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北京理应担起更大的责任。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集聚了大量优质创新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禀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必须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将世界最智慧的头脑吸引过来、盘活起来。

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9月6日召开,近千人济济一堂共绘北京科研蓝图,郭金龙书记明确强调,要使勇于创新成为北京的一种品格、一种风尚。《北京市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发布,为经费“松绑”,给人员“减负”,种种动作致力于营造开放宽松公平创新创业环境,按下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快进键。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忙着对付各种检查和写项目申请书”,这曾是不少科研工作者的烦恼。此次北京出台的措施,切中肯綮。科研经费管理权限下放、结余资金两年内可统筹使用、经费激励支出比例提高等等,五大方面二十八条,无不回应着科研人员的紧迫诉求,给出了实实在在的解决之道。重要的是,这些政策措施不只着眼当前,更在理顺体制机制,以期在更大层面上为科研创新做好服务。

让勇于创新成为北京的品格和风尚,需要像这样实实在在的政策环境支撑;着眼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北京理应担起更大的责任。所谓“风尚”,是一种风气,一种潮流。美媒曾做过一个调查——“美国真正应该害怕中国什么?”他们的答案,不是中国GDP的增长,而是北京中关村的一些咖啡店,店里有几十张桌子,每天都挤满了人,谈创意、创新、创业。诚然,不是每张桌子上都能产生惊天发明,但创新创业活力勃发本身就蕴含无尽能量和无限可能。近日,许多人都在围观杨振宁与丘成桐关于是否建造巨型对撞机的激烈争论,双方各有各的道理,建或者不建尚无定论,但两位科学大家开诚布公各抒己见,本身也是一次科研知识的普及,一次科学精神的示范。一个良好创新环境的生成,其实就孕育在这种越多人参与越好的思维碰撞、畅所欲言中。

智力创造活动,与一般性的活动不同。特别是科学研究,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集诸多科研成果于一身的牛顿,曾将自己比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尔拾到一块“贝壳”。的确,搞科研不是搞工程,它探索的是未知领域,不是下任务派指标就能完成。成功与否有偶然因素和运气成分,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就是在不断试错中实现的。人们叹服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梁思礼创造了16次火箭发射全部成功的记录,殊不知他曾遭遇过无数次挫败,足以写出一本“失败者之书”。希冀科研成功必须懂得包容失败,呵护好创新的火苗,创新的热情才有望成燎原之势。

如果说,包容失败是给予创新创业者以勇气,那么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则是赋予其底气。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而只要是人,就免不了衣食住行用等现实考量。有言道“长安居大不易”,特别是生活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倘若基本的生活无法保障,畸高的创新成本只会迫使其求得眼前生存,而无暇放眼长远;倘若“铁锹”和“锄头”都能得以肯定,而“人”的价值却被忽视,创新动力难免会不足。从这些方面着手,解除科研人员燃眉之急、后顾之忧,大家才可能做更长远的打算,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集聚了大量优质创新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禀赋。资源所在,力量所在,就是责任所在。如今,中央已经发出了动员令,首都北京必须率先出征、走在前列,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正如一个人,人高马大、体格健硕并不意味着天生就会打篮球,成为顶尖选手还有赖优秀的教练、合适的场所、科学的训练。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北京要把手上这副好牌打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们必须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将世界最智慧的头脑吸引过来、盘活起来,为北京发展、中国发展积蓄能量。

我们经常讲服务国家大局。当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是大局所在,就是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局所在,北京必须紧贴国家战略当好科技创新排头兵,到全球舞台上与人一较高低。瞄准世界,瞄准未来,奋勇争先,我们才能无愧“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无愧中央和人民的期望。

来源标题:让勇于创新成为北京的品格和风尚

责任编辑:薄晨棣(QY0025)  作者:汤华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