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10期局级领导干部研修班 郭鹏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其中产业疏解是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角度来思考产业疏解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积极引导,加强协调,突出政府的推动作用。政府推动产业疏解首先应对产业去留范围进行清晰的界定,概念要清楚明确,特别是对于目前缺乏学术上统一的界定和明确的统计分类标准的概念,应力求避免模糊处理。其次应强化政策的相互协调,不论是产业引导政策、环境监管标准,还是公共服务价格体系等城市治理的相关政策都应当围绕产业疏解保持协调一致的政策导向作用。第三是应努力推动疏解地与承接地的对接交流,重点做好两地的利益平衡;要结合周边区域功能定位,建立区域间企业疏解机制,引导企业进行定向疏解;研究建立产业转移配套体制机制,加大产业协同布局力度;整合疏解地的“推力”、承接地的“拉力”、企业自身“动力”,形成强有力的疏解合力,确保产业疏解转移工作取得实效。
二、帮扶企业,构筑环境,促使市场作用及早发挥。任何一项调整、搬迁的任务,对企业而言都是影响巨大的事情,某种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本身对产业疏解是慎之又慎,很多情况下存在着企业并不愿意疏解的情况,因此,能否消除企业的顾虑,使企业认可疏解、接受疏解、主动疏解,某种程度上也是市场作用得以发挥的基础。政府首先应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产业疏解必要性的宣传,让企业尤其是企业负责人了解产业疏解的重大意义,认识到产业疏解的必要性,打消无根据的侥幸心理,进而促进企业认同疏解。其次通过规范要求、提升安全环保等标准、运用市场化价格杠杆机制提升资源价格等方式,以市场化方式遴选企业,对那些待疏解产业增加其运营成本,倒逼企业选择疏解。第三应加强承接地建设,明确产业承接目标,建立技术服务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以财政资金政策加以引导;优先发展教育,在培训产业从业人员的同时,也培育着产业消费的群体;改善基础设施结构,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为疏解产业及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使疏解企业可以“疏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第四应及时出台疏解支持政策,研究建立就业服务、社会保障、资质互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消除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促进产业顺畅转移对接,鼓励企业主动疏解。
三、多措并举,消减阻力,在疏解中确保社会稳定。从社会层面看,产业疏解过程中势必造成一部分群体面临重新择业,这部分群体的再就业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前期发展过程中企业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相同类型的产业如果同时被疏解,可能会导致部分区域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也会影响稳定。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积极承接首都功能核心区溢出的“高精尖”企业,逐步集聚一批创新企业、功能型总部和成效显著的重大产业项目,打造符合区域定位的新兴产业体系,尽快形成新的产业支撑。另一方面,应加强宣传引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充分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增强有针对性地完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帮扶覆盖范围;做好特定群体的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