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未来基础教育的大趋势

2016-07-12 13:1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qlzkhxc20160712004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心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首界全国十佳师德标兵中的第一位。他长期致力于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美国的《肯特日报》把他与美国当代大教育家斯波克相媲美,我国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誉他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

7月10日,“共情陪伴---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课题研讨会,在北师大新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刘嘉教授、北师大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伍新春教授、北京市教科院早教研究所所长苏婧、以及北京市其他行政教育领导、教研专家、一线幼儿园园长、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林崇德先生始终强调: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是未来基础教育最顶层的理念。作为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总负责人,林崇德先生自2013年开始,受教育部委托组织研究团队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开展专项研究,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化,深化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

在林教授看来,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它应该包含六个方面: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而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而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就要尊重人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性,要培养学生能够发展其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的素养。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伍新春教授,从学前教育层面,更加具体的落地化的阐释了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基础——心理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

伍新春教授说,0-6岁是个体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儿童不仅需要在智力上获得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在情感层面有所收获,他们要学习如何与人互动、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控制自我,学习如何处理生活和人际问题——这些非智力因素会影响人的一生。尤其是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阈限,人们开始从关注生存问题转向更重视心理需求。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让幼儿具备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了学前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此,北师大心理学院“共情陪伴”课题组,将美国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培养理念引入中国,经过多年来的本土化研究,得出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发展模型,并将其用于实践探索——通过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和社会能力发展水平及共情陪伴方法,制定适用于幼儿园的系统培养方案:其中包括教学方案、经过本土化改造的国际顶尖的情境视频课程、线上线下教师培训、操作材料以及家园共育方案等,使幼教工作者对共情陪伴及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发展模型深度理解,提升共情能力,改善师幼关系,最终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情境学习等方式,多位一体实现研究目标,最终致力于全中国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使“共情陪伴---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关注度与重视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使一线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们对“核心素养”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通过推进“共情陪伴---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的落地,将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强化提供最有利的支撑和保障,全面促进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