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型农民更多职业空间

2016-06-22 08:09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给新型农民更多职业空间

当全国高考考生正翘首以待成绩单的时候,陕西省富平县的20名农民已经收到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在未来三年,他们将走进校园,学习农业生物技术,最终获得跟普通学生一样的大专学历。

农民上大学,听着新鲜,但仔细想想,实为应时之举。一说到农民,恐怕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但实际上,今天的农民,与往昔比已大不同。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种地谋生存,更要追求职业获得感,实现人生价值。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产出效益差,无法给农民带来相应的体面生活和职业空间,以致大量农村青年选择逃离农业,远离农村。“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正是这种现实困境的真实写照。此情此景之下,以科学技能的提升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未尝不是破解困境的一条出路。

农民连着农村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要想实现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打造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重构农村劳动力结构可谓破题关键。这一点,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可资借鉴。在美国,绝大多数农场主都受过高等教育,农业产出增长科技贡献率高达80%。在以色列的农民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接近一半,而且几乎每个农业科研人员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培养“职业化”农民,对农民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让农民成为高素质、高文化的职业精英,让农业成为技术含量高、专业技能强的“高门槛”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高等职业院校牵手农民,也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长期以来,“高校出产”与“社会所需”间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困扰职业教育的一大问题。比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所教所学的是虚头巴脑的“屠龙之技”;比如,某些行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相关从业者“嗷嗷待哺”却无法找到提升的门路。此番尝试的“职业教育+职业农民”模式,让农民有针对性地获取自己想学的知识和技能,正是将教育资源与发展需要进行了有效衔接。因材施教,瞄准需求,既符合职业教育本身的指向,也为打通供需两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面向未来,培育职业农民空间广阔,大有可为。不断给农民创造更好的职业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政策雨露,我们的农业文明就能在新时代中赓续不绝。

来源标题:给新型农民更多职业空间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范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