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智库]优化空间布局破解“大城市病” 北京有啥高招

2016-05-25 15:3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5月25日,2016年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九场举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王飞作题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的专题报告。千龙网对本场报告会进行了网络图文直播。

在本场报告会开始之前,千龙智库综合舆情产品发展中心对本场报告会网民关心的话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及时总结分析形成报告反馈给北京市民政局及主讲人。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对“严格控制新增不符合首都战略定位的产业和功能”十分重视,并且对解决人口、交通、住房问题充满期待。“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破解大城市病?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王飞作了深入解读。千龙智库对此进行了梳理,以飨读者。

减量提质 平原区开发强度2020年控制在45%以下

王飞表示,站在历史阶段的转型,要以资源环境承载为刚性约束,任何超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事情都不能干。

根据专家研究,如果想维持好的生态环境,最好的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大概是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搞建设,最高不要超过40%,现在我们是45%,相对高了。开发强度高,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所以规划要强化底线约束,创新土地利用的政策机制,推动建设用地“减量提质”,逐步降低平原区开发强度,到2020年控制在45%以下,远期力争下降到40%以下。

加强城乡统筹遏制城市“摊大饼”发展

加强城乡统筹,彻底变城市规划为城乡规划,实现对城、乡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重点是改变长期以来对集体建设用地管控不到位的局面,彻底遏制城市“摊大饼”无序蔓延的状况。

我们的集体用地量很大,区县领导包括专家和公众比较关心,将来集体建设用地到底怎么办,大兴在做试点。整个集体建设用地主要还是“集中、集约、减量、提质”,通过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减量和改造更新,实现人口减量、功能疏解、农民增收和环境改善。从而提高本地城市化水平,争取到203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现状81.7%提高到90%左右。

生态建设 203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

王飞表示,生态脆弱、大气污染、水环境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既是中央指出北京必须解决的“大城市病”,也是全体市民都十分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北京要建设“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绿色休闲圈”,让市民更方便地亲近自然。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47%,其中平原地区达到35%-40%。

北京要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屏、三环、五水、九楔”生态空间格局。加强整体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优化公园绿地功能布局,在重点地区恢复和新建一批公园绿地,提高生态规模和服务功能。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逐步恢复和提高河湖生态功能,同时加强滨水绿化廊道、滨水城市空间的构建,促进水与城市协调发展。

城市副中心将按最新理念、最高标准、最好质量来打造

王飞介绍,突出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规划建设好北京城市副中心。

王飞表示,很多新的理念和新的机制,在通州都要率先试点、率先实现。统筹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运行安全水平和抵御灾害的能力,杜绝“马路拉链”,降低对城市日常交通和景观的干扰,在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覆盖率要达到80%。运用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

通州要建成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在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采取一流的绿色标准。城市副中心通过建设“蓝网”系统,大力治理提升水环境。优化多种能源配置,实现低碳清洁能源供给,实现清洁能源使用率100%,可再生能源使用率15%。构建污水、固废综合生态化循环处理新体系,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副中心交通规划建设,第一优先的是考虑自行车和行人,然后是公交,然后才是小汽车,把通州建成适合步行的城市,有魅力的城市。

在公共服务方面,通州一刻钟社区生活服务圈百分之百实现。通州每个街区都要拥有一处高品质的集中公园绿地,完全对市民开放的滨水绿色空间,实现约85%居民居住在距公园200米范围内,保障市民步行十分钟到达公园。在宜居方面起到给其他城市示范作用。

qlzk

(千龙智库生产真知灼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责任编辑:管雪莲(QY0024)  作者:韩新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