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站直了看世界真的挺好

2016-05-25 09:01 参考活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互联网上一度流传这样一个段子,“美国霸气小护照,德国良心下水道,全民医疗索马里,俄国白送房一套,印度恒河有疗效,日本夏令营呱呱叫,被泼咖啡撒切尔,蒋公诺曼底逞英豪,舌尖韩国很美妙,英国美食就是好,喜迎民主伊拉克,阿富汗自由炮火少。乌克兰个个有选票,不丹生活质量高……”,从中不难看出网民对其他国家的各种赞誉和羡慕。

赞誉并不新奇,也不值得去过多的争辩。谁还没点值得别人学习的优点?但如果硬要把某些现象上升到国家或民族层面,并作为依据来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时,那就不能仅是简单的“赞誉”了。毕竟,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因为对各国盲目“赞誉”,吃的亏还少吗?

单看涉及日本的那些“赞誉”:还记得那一年“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吗?还记得那位“喝马桶水”的早稻田大学毕业生吗?还记得日本北海道的那个叫“旧白滝站”的“一个人的车站”吗?从后续曝光的信息中我们发现:夏令营原来并没有发生那么多惊心动魄的事情,中日孩子各有千秋,可作者偏偏就要用自己的幻想,臆造出中日孩子的差距;日本的“马桶水”确实干净,可马桶的U型构造决定了U型管内的残余物是无法清理的,水是无法饮用的;“一个人的车站”则更是玩弄文字、欺骗读者的产物……

最近又出现了某些“新赞誉”。例如:某位微博活跃用户在熊本地震发生后,连发微博赞誉“熊本县永旺超市在地震后将各种物资降价出售”,以此来暗示日本人特别的有责任和担当。可现实呢?日本媒体报道,原来是这家超市进货太多,再不出售就要过期了。同期,许多日本媒体还报道了不少日本超市在地震后商品价格暴涨的消息。

难道真的是不夸大就无法博眼球,不渲染就不能表现自己出过国,不扭曲就不足以证明中华民族到底有多低劣?当这些故事一次又一次的被渲染、被美化、被夸大时,它们所呈现出来的一切会潜移默化成为中国社会所渴求去攀爬的“高度”,一个遥不可及的“高度”,一个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消极后果的“高度”。例如夏令营的故事,什么日本小孩负重20公斤,行军100公里?特种兵的行军负重标准也不过是自身体重的1/4好吗?如果中国家长真的都按照足以摧残儿童健康的“标准”去培养子女,不但无法让子女变得更坚强,还将摧毁孩子们本可以在合理标准下获得的自信、自尊和进步,进而彻底毁掉孩子的未来。

回望改革开放后的这三十多年,随着出国人数的猛增,“仰望国外,自卑一切,无法站直了平看世界”成为了阶段性井喷的情况。这是特定阶段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决定的。这个阶段,对西方的“顶礼膜拜”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当然,出现这种心态是非常正常的,在那样巨大的反差和冲击下,正常人基本都会“给跪了”,甚至有不少人还是因为希望能够尽快“振兴中华,发展中国”而选择了向西方俯身。

但可怕的是,伴随这个过程,有部分中国人习惯带着“发现的眼睛”,去国外找寻那一个个令人或震惊、或汗颜、或愧疚的与众不同之处,然后以此来比对、放大国内的问题……这种认知方式似乎已经成为了潮流。在这种强烈的主观导向下,在极其有限的信息汇集中,我们能够弄明白哪些差距是真正的差距,哪些方向是最该努力的方向吗?其实,真的为中国好,就应当基于“真相”和“现实”的为它的提升及改变建言献策。

再结合现实来例证一把,如果日本真的什么都比我们好,那如何解释“在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中,年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视死如归,拯救生命。而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年轻的自卫队队员却百般推脱,拒绝接近核反应堆,贪生怕死”的情况呢?

谦虚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好学是我们的优良品质,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能够不卑不亢,能够站直了,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探索和思考这个世界。对日本如此,对美国亦如此。以前我们渴望平等而不可得,那是外力的限制;现在我们可行却依旧选择俯身,这是旧时心态的桎梏,是时候改变它了。

中国人,站直了看世界,真的挺好。

(参见: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雷希颖网文)

文/义言

参考活页二维码

责任编辑:管雪莲(QY00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