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重大公共舆情事件及特点

2016-04-21 08:27 学习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2015 年重大公共舆情事件及特点

总体来看,自2010年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相对于前几年而言,2015年的公共舆情形势有所缓解,重大热点事件较此前两年有较大幅度减少。但是也需要看到,2015年重大舆情事件的热度在整体上较前两年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回顾2015年发生的重大舆情事件,以下几个特点是比较明显的。

突发事件是舆情事件的重要载体。在2015年的重大舆情事件中,因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舆情事件占了大多数。从年初的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跨年拥挤踩踏事件开始,到12月28日甘肃永昌女学生因偷超市的巧克力被羞辱而跳楼自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结束,可以说,重特大突发事件所产生的重大舆情贯穿了2015年重大舆情事件的全过程,特别是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是重大舆情事件的重要载体。在2015年的重特大突发事件引发的舆情事件中,6月1日的“东方之星”客轮因罕见自然灾害沉没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但8月12日的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爆炸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关注度最高,其舆论热度是自有关部门进行网络治理以来所不常见的,可以用“全民参与和爆发”来概括。

涉弱势群体舆情呈频发多发趋势。如果说2015年是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集中爆发的一年,那么因弱势群体保护问题所引发的舆情事件呈现频发、多发趋势则是2015年公共舆情的另外一个表象。2015年涉弱势群体舆情事件大体包括三类:一是留守儿童问题。这是2015年持续发生并引发舆论关注的问题,其中以贵州毕节留守儿童在家中喝农药自杀事件所发生的舆论热度为最高。二是未成年人遭遇暴力事件或被侮辱事件。校园暴力或未成年人被殴打并视频曝光于网络在2015年屡屡发生,构成了公共舆情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舆论对未成年人保护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12月28日甘肃永昌女学生因偷巧克力被羞辱后跳楼自杀引发了大规模群体性聚集和打砸事件,是近年来群体性事件舆情减弱趋势的一次罕见的反弹。三是对弱势者的尊重问题。这一类别以5月2日的庆安枪击案为典型,当事人徐纯合的阶层身份及其尊严问题成为了刺激事件舆论关注的一个最初“源”。

意识淡薄是引发舆情的重要原因。所有的舆情都存在着特定载体,避免或预防舆情载体的出现是预防舆情事件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风险意识的淡薄构成2015年突发事件和舆情事件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包括:一是突发事件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如上海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由于灯光秀地点的变化,安保级别的降低,而忽略了信息公共沟通和人员拥挤的因时疏导和管控,导致了事件在新年跨年夜这一敏感时间的发生。二是舆情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如青岛“天价大虾”事件,当事游客多次投诉却被不断推诿而不得不诉诸舆论的帮助,一起本可以在萌芽状态就化解的事件因管理人员舆情意识的淡薄而毁掉了山东省一直希望塑造的“好客山东”美誉。三是舆情风险沟通意识不足。如“问题西瓜”事件,由于系跨省食品安全事件,青岛和海南两地监管部门内部沟通不足导致了内部沟通风险的外化,致使青岛商家所谓的“砸西瓜”事件刺激舆情,严重损害了两地监管部门的形象。

自然冷却是舆情平息的重要方式。综观2015年重大舆情事件,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平息方式大多都是自然冷却的方式,即不了了之。这种自然冷却的舆情平息可以划分为两类:其一,事件舆论关注度太大,即便积极回应也难以平息舆情而不得不等待自然冷却。例如8月12日的天津港危险品爆炸事故,由于事件的非常见性,涉及监管的深层次问题,社会影响力的广泛,决定了舆论关注的持续高温,虽然天津方面试图通过多次新闻发布会等沟通方式化解,但也未果,最终还是依靠时间来降温。其二,涉事主体不知如何应对,或者有意选择“鸵鸟政策”,等待新的事件来掩盖。如区伯“嫖娼”事件,由于系公职人员涉嫌利用纳税人的钱请纳税人嫖娼来陷害纳税人,涉事的长沙公安部门采取了刻意回避的方式,以拖延的方式,使得舆情高温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即便期间出现了福建漳州PX项目爆炸事故也难以掩盖,直到5月2日的庆安枪案才使得该事件逐渐淡化于舆论中心。

政府公信力因不当处置受损较大。从宏观上来说,公共舆情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但舆情出现以后通过有效管理防止舆情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小对政府公信力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的。然而,2015年对一些事件的处置不当,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一是系统性管理缺乏。最为典型的案例是“8·12”天津港危险品爆炸事故的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中,新闻发言人对于救援总指挥是谁居然不清楚。二是沟通不足,引发不同区域政府间纠纷。如“问题西瓜”事件,由于与海南方面的沟通不充分,以及自身舆情风险辨别能力的缺乏,在出现青岛商家所谓的“砸西瓜”事件之后,青岛市政府新闻办的官方微博@青岛发布竟然第一时间发布了商家“砸西瓜”的信息,给公众以青岛市政府支持甚至组织砸西瓜的错觉,以致质疑青岛市政府“做秀”的舆论声音不断。三是“鸵鸟政策”,视而不见。如区伯“嫖娼”事件,这一个本不能也不应以自然冷却方式平息舆情的事件,最后不了了之。四是事件本身涉及议题的“打脸”。4月6日的福建漳州PX项目爆炸事故,严重挫伤了近年来政府一直宣扬的PX项目安全性的承诺,也使得本来上马就困难的PX项目未来建设问题更加恶化。

来源标题:2015 年重大公共舆情事件及特点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