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挖掘:求人不如求己

2016-04-15 09:41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政策挖掘:求人不如求己

也许是一次亲友交流,也许是一次网上冲浪,一点好运气,你总会用得上。

好运气背后,还有更为稳定的“得分点”——多关注下政府官网,遇事先搜索前人的经验,甚至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学上几手“政策挖掘”的本领,才能接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案例

运气

看望闺蜜 意外进账1万元

上周五下班的时候,林军特意拐到东方广场,买了3个泡芙,为了奖励老婆给家里多进账了1万多元的生育津贴:“孩子都生了两年了,我俩谁也不知道,得亏老婆的好朋友提醒。”

林军的爱人小玲,去看望刚刚生了宝宝的闺蜜,刚到闺蜜家,就见到朋友正在翻箱倒柜地找东西,“跟我唠叨说老公把她的出院诊断证明弄丢了,也办不了产假了,也拿不到生育津贴了啥啥的。”

小玲愣了一下,她还是第一次听到生育津贴这个名称,赶紧请闺蜜科普了一下:“一次能补贴一万呢?怎么没人跟我说过呢。”

小玲回家后,先上网搜索了一下,这才发现这个政策早就存在——生育津贴属于“生育保险”中的一项内容,我国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生育津贴,二是生育医疗待遇。

“虽然各个地区、各个单位补贴的金额可能不一样,但应该有。”小玲查完后赶紧到单位人力部门咨询,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迅速补办了相关手续。因为需要夫妻双方单位盖章,林军拿着材料到自己单位盖章的时候,才知道通过自己申领也是可以的,他赶紧跟自己的同事还有朋友们传达了这个好消息:“这两年我身边得有五六个生孩子的,哪个也没领过。”

经验

勤查政策 有的放矢“占便宜”

“获得政策信息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找对地方就行。” 为老婆申请到北京市户口,让“小武”(见4月13日北京晚报18版)成了单位的名人,“特意过来跟我说这事的,就不下十几个人。”

在“小武”看来,能为老婆申请到北京市户口,除了一点点运气成分外,更多的是习惯使然。

“办户口之前,我并不知道相关政策。但我平时比较关注政府网站,什么部门负责什么政策,都有个大概的了解。”为老婆申请北京市户口,还是2010年的事情,结婚两年多的小两口,常常为户口为难,尤其是一次证件遗失后,两人跑了大半个中国“开证明”,让他们更多了些解决户口问题的动力。

爱查政策的“小武”,最初查到的都是“结婚满10年,申请户口进京人员满45周岁”的常规投靠政策,年纪不到30岁的两人,显然不符合资格。

此时,老婆打听到,北京有项落户政策,要求双方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这让“小武”有了新的灵感:“不说年限,却要求学历,我当时揣摩,这应该是个人才政策,所以应该去人社部门的网站去找。”

“小武”的猜测很快得到了应验,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落户政策,被归档为“人才服务”而非“户籍管理”中。

“既然知道政策是解决两地分居,你可以拿这个关键词搜索一下,看看有没有人分享经验。”搜索结果不出“小武”预料,不仅更多相关政策被查到,也有网友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到网上,无论是申请应准备的材料,还是具体流程,都写得很详细。

“小武”介绍,虽然绝大多数政策都可以在相应的政府部门官网上查到,但由于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同步,同一政策并不一定在同类网站中都会出现,因此需要自己多搜索几个网站:“部、局和区县网站都查查,往往有惊喜。”

正说

具备现代化意识的公民

要关注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王颖(嘉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我个人觉得有些事情要一分为二地看。有时候,确实存在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不细致、不到位的现象,我们要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个问题,帮助他们及时改进工作。但是,有些方面,也需要我们公民个人加强学习和交流。比如,许多政策政府都公开了,政府网站上能查到,媒体也都报道过。如果个人不关心身边的社会新闻,不关注国家的法律政策的出台,平时不读书不看报,好政策没享受到,就埋怨别人,这不公平呀。

当然,政府的工作还是要更加细致,有针对性。像医保、养老等针对人群可能都是老年人的惠民政策,政府部门就应该注意到目标人群的特点,除了在网站公开、媒体宣传之外,还应该采用通过街道、社区下发宣传材料等方式。

我们天天说建设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社会不能只是各种技术创新,财富增长,还应该拥有具备现代化意识的公民。因此,群众要有现代公民意识,要有科学素养、法律素养。这里面包括关心时事,关注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另外,针对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大家要学会求助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比如,可以打电话或发邮件给一些职能部门进行咨询,这样就可以获得比较权威的解释。或者,求助于专业人士,比如律师,让律师帮助大家寻找准确的信息和解释,避免权益受损或者走弯路。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和公共政策、法律息息相关,真心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基本的法律素养,有问题提前找专业人士咨询,而不是仅仅发生纠纷时,才想起法律。

不愿放手既得利益

自然对公开惠民政策没有积极性

竹立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这其实还是一个信息公开的问题。这些都是国家出台的、跟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惠民政策,政府有关部门有义务向公众公布。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强调做好信息公开,要打造一个信息公开的运行程序和秩序,因为这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抓手,也是政府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公共政策必须公开透明,有关单位必须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宣传,这也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要求的。

但为什么会出现群众不知道甚至问不出来这些惠民政策的情况呢?说白了,惠民政策嘛,总是会对既有的一些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形成冲击,相关部门不愿意放手原来的既得利益,自然就对公开这些惠民政策没有多少积极性,甚至还会有抵触情绪。广而告之了,群众得利了,某些部门的税收就减少了,某些地方的财政负担就加重了,这都是可预见的后果。于是,现实中,总是有一些单位把国家利益单位化,单位利益部门化,把单位的利益凌驾于公众的利益之上,在具体执行中不肯把国家出台的惠民政策主动、详尽地告知群众。

在今后,会有更多的惠民政策陆续出台,如何能避免出现惠民政策得不到广泛传播这类情况呢?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做好监督。政府的督察室还有各级人大,应该担负起督促、监督的工作,对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内容、公开范围、公开程度、公开方式、公开频率等相关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政府也应该把信息公开和监督纳入到部门、单位的考察表中,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启动问责程序,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如果对没做好信息公开的部门、行政负责人不追究责任,那信息公开就做不好。

对于那些由于信息不公开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该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影响,该诉诸法律的,也可以用行政诉讼等渠道来解决。总之,一定要有充分的监督和适当的问责,才能有真正的信息公开,那些惠民政策才能得到公开并一一落实。

经验

隐藏好政策该去哪里挖掘?

■政府网站

随着信息公开的进程,绝大多数政策法规都已经出现在相应的部委网站中。如住房保障相关政策,可以查询住建委网站;人力社保等问题,则可以查询人社部网站。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网站也是查询政策的好去处,如北京市政府的“首都之窗”,不仅可以获得最新的政策信息,也能直接找到市政府机构和区级政府网站的链接。

如果简单的查询无法获得需要的信息,还可以使用上述网站的“网上咨询”、 “网上信访”等功能咨询相应信息。

■新闻媒体

无论是政策推出还是修订,一般都会在新闻媒体上崭露头角。因此通过搜寻过往新闻报道,也能了解到许多政策,尤其是利民政策的要点。

需要注意的是,政策的集中宣传期,往往是其推出、修订或总结成果时,因此在搜索政策时,可以增加时间等关键词。只不过这种搜索方式,对于较为久远的政策效果一般。

■网友经验

互联网分享时代,任何好政策都不会仅有一两名受益者,这也就意味着,与你处在相同境遇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先你一步已经找到解决方式或相关政策,并把经验分享到网上。因此,此时只要你搜索“如何办理×××”等内容,就很可能找到政策的详细介绍与网友经验。

来源标题:政策挖掘:求人不如求己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吴楠 周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