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读懂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世界目光因此齐聚于此。针对两会透露出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动向,各家解读纷至沓来。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文章称,面对目前的转型期,中国最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期
在伯南克看来,中国正面临经典的国际经济政策三元悖论,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具备以下三种情况的两种以上:1. 稳定的汇率;2. 独立的货币政策;3.自由的国际资本流动。相应地,中国能否稳定汇率也取决于多重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协调政策空间的决心和能力。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转型期,从侧重重工业、建筑和出口的增长模式转变为聚焦服务业发展和更大的国内消费需求的模式。
政府透露稳定决心财政政策针对性增强
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表示,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我们宏观调控还有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既要立足当前、有针对性地出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又要着眼长远、留有后手、谋势蓄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伯南克注意到,李克强总理还表示2016年预算赤字预计达到3.0%,与2015年的2.3%相比有所提升。政府还将采用“兼并、重组、债务调整和破产清算”的方式来处理“僵尸企业”,投放153亿美元来安置分流职工。
中国顺利度过转型期需要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
那么中国如何顺利度过转型期?伯南克认为最值得探索的方法就是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这指的是政府开支和税收措施要有意促进中国增长模式转变。比如中国专家提到中国社会缺失强大的社会安全网,这已成为中国家庭极高储蓄率的重要源头。以增加收入安全感为目标的财政政策可以增强消费信心,增加消费性开支,如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类似的,减税、信用制度可以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政府资助的培训和重新安置项目有助于从业人员从发展缓慢的行业向发展迅速的行业流动。减少对重工业和国有企业的补贴,转而致力于鼓励企业家精神,创设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是颇有建设性的举措。
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可以支持总需求,助力短期发展,但是又不会促使资本外流。与此同时,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还将服务于改革目标,从长期来看,可以重整经济结构,一箭双雕。因此,中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实现短期和长期目标。(戴琪整理)
(千龙智库生产真知灼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