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千龙网全媒体舆情信息技术监测平台显示,3月5日一条“赴美十年签证取消”谣言经微信朋友圈传播,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外交部官方微博第一时间辟谣,各大媒体迅速跟进,详解新政,成为有效瓦解该谣言的重要利器。
3月5日,一条“哪怕拥有中美十年签证,也需要进行两年一次的申请,十年签证等于作废,2016年11月起赴美需再签证”的消息传遍了朋友圈,令不少已经拿到十年签证的人士大失所望。
5日下午,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发布辟谣信息指出,美方这一举措并非要求重新申请签证,也不影响签证有效期,有关签证持有人不需要前往美国驻外使领馆。
3月5日,环球网、一财网等媒体迅速发布了辟谣信息。9日,《广州日报》向中国外交部领事司负责人以及美国皇桥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汤晓明求证,详细解读了签证更新电子系统(EVUS)。多数新闻网站对此进行了转载,扩大了传播范围。
随着辟谣信息的传播,有网民在谣言原文评论区表示“签证作废”系谣传,原作者亦承认应该叫“变相作废”。
可见,谣言发生后,权威部门及时辟谣及时解读,是阻止谣言扩散的有效办法。“赴美十年签证取消”这条信息之所以能够在网上迅速传播,是因为他与民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外交部作为权威部门,第一时间辟谣,再加上媒体的及时跟进和辟谣信息在网络上的迅速扩散,令这一谣言产生的负面影响迅速消解。
此事件给我们带来如下思考:
公民个体对于一些政策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出现误读并非偶然,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盲目传播,已成为谣言扩散的一个重要通道,2011年“抢盐风波”给公众带来的恐慌情绪与此类似。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王君超表示,一些网民传谣、信谣,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媒介素养,不能区分谣言和真实信息。“如果普通网民的媒介素养提高了,在发布或转发不确定的信息时,如果能够多问几个问号,就能有效地减少谣言的传播;如果从自身做起自觉辟谣,则会提高微博的公信力,改善微博的传播环境。”
政府部门对相关政策进行及时细致地解读并迅速通过媒体传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减少公众误读产生的负面影响。媒体的相关报道如形成合力,将扩大报道的传播范围,令广大民众及时知晓。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认为,防止、遏制谣言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政务微博、官方微博应该提高发布活跃度,信息公开更加彻底;媒体应当加快对于未证实消息的确认速度,便于跟进或辟谣;相关应用平台应进行技术革新,例如完善社区管理机制、优化搜索引擎,对于不实信息的关键字搜索结果,自动、优先呈现真实信息;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推送应注意及时跟进,尤其是推送热点谣言的辟谣信息;强化意见达人信用体系,对于经常发布、转发不实信息的,在其转发和搜索等功能上进行一定限制。(资料来源:千龙智库·综合舆情产品发展中心 韩新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