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如何建言京津冀环境治理和教育资源整合

2016-03-09 13:4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正在召开的2016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在生态共同体构筑、创新共同体建设、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积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言献策,其中生态共同体构筑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千龙智库对代表委员的建言建议进行了梳理以飨读者。

构筑京津冀生态共同体

全国政协委员胡万宁: 把海洋生态修复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本是鸟之双翼,不可或缺。”胡万宁委员说,海洋较之陆地污染,更难治理且影响久远。因此,在产业向沿海聚集的同时,要把津冀海域生态修复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建议在现有海洋、发改等部门与银行合作的开发性融资基础上,设立京津冀重大国家战略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专项基金,加大国家资金支持力度,扩大辐射面,完善海洋生态修复补偿制度,将津冀海域生态修复资金保障从部门行为上升为国家行为。

全国政协委员葛剑平: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亟须建立京津冀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成本、收益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可承受能力,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三地政府应尽快研究并实施京津冀统一标准的生态补偿机制,共同设立“京津冀生态环保扶持基金”,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单位、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企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提供资金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易建强:推动京津冀雾霾综合治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综合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易建强建议,京津冀三地可以试点采用雾霾动态迁移图,由中央气象台及相关气象部门进行预报,推动京津冀雾霾综合治理。

全国政协委员王福强:在京津冀推广实施农宅节能改造工程

近年来,王福强委员一直关注京津冀生态建设,连续3年提交相关提案,“这次提出的提案经过3年的深入调研,到过京津冀不少村庄,有的地方是逐家入户走访的。” 他建议在京津冀推广实施农宅节能改造工程,一年可减少原煤散烧500万吨以上。这将是京津冀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减少雾霾的突破口。王福强委员呼吁,国家支持京津冀农宅节能改造工程,制定相关文件,配套系列政策。把农宅节能改造工程纳入京津冀大气治理行动计划,配套国家资金。同时结合中央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等重大农村政策,列入农村工作计划。结合京津冀地区已开展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将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农村农宅节能改造相结合,将优惠政策延伸到农村和农民。

全国政协委员沈瑾:京津冀要共同划定生态红线

“京津冀三地对生态红线理解不同、划定主体不同,造成划定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别,带来实施管理困难。”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河北省副主委、河北省林业厅副厅长沈瑾说,京津冀要在共同平台上划定生态红线,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共同提升。

沈瑾委员建议,京津冀三地要确定统一的生态红线划定思路,搭建统一工作平台,成立京津冀三地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协调组;资源共享,以生态用地板块为基底,以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前提,共同梳理生态要素分布、质量,实现生态资源一张图;协同管理,明确各地区各部门工作职责,实现部门之间的横向衔接,制定并出台统一的划定和管理办法,明确划定、审批、调整标准和程序,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同时,要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开创京津冀区域生态管理的新模式。”沈瑾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谢克昌: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海绵城市”建设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问题突出,人均水资源量286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世界平均水平的1/30。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民革中央原副主席谢克昌提议: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海绵城市”建设。

如何推进京津冀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谢克昌建议: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监管体制,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制定标准规范指导工程建设,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加强城市“海绵体”建设,构建多尺度排水系统,实施全方位节水战略。加强城市“海绵体”建设,具体来说要实现生产生活空间“点”“线”“面”“海绵体”全覆盖,尤其需要特别重视“生态道路”及“绿色建筑”两种“海绵体”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褚现英:统一排污收费标准建立奖惩机制

整合区域内法制资源,抓紧出台京津冀协同防治大气污染条例,成立三地联合防治管理委员会,对跨区域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实现区域协调对接,统一监察执法,加强信息互通共享,逐步将委员会通过法定程序过渡为常设领导机构。

“要统一企业准入标准。”褚现英建议对京津冀地区内已有企业,提供技术及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充分考虑地区和企业发展阶段差异,建立奖励减排技术体系,为企业使用减排技术提供资金支撑,鼓励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工作。

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闫傲霜: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则为北京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更广视野。”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闫傲霜代表表示,北京市将以在京津冀地区布局若干协同创新共同体试点为重点,进一步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成果等各种创新资源在试点内应用示范,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以北京为创新源头,辐射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建设模式。未来,将大力支持中科院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在京津冀布局应用、打造京津冀钢铁联盟(迁安)协同创新研究院、支持环首都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建立张家口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

优化京津冀教育资源配置

全国政协委员张福成:加快推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基础雄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但是分布极其不均衡。张福成委员认为可通过扶持部分河北省特色、优势高校及学科,实现河北高等教育自身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京津之间的差距,以利于协同发展。

张福成委员建议在河北省地域内遴选1-2所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发展潜力较大的高校,由教育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直接给予大力度资金与政策扶持,集中资源重点建设,加快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列,带动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真正实现京津冀三地高校“齐步走”。

全国人大代表王志刚:实施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王志刚代表建议,在河北省与教育部共建的6所重点骨干大学筛选水平相对较高、与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实行与教育部共建,建设经费由教育部与河北省共同分担,五年一个周期,争取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这样既可以吸引高水平人才来河北高校工作,又可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本科生就读。”

对于学科平台的建设问题,王志刚代表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要把省部共建学科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规划,由教育部具体指导,河北省政府抓落实;出台具体政策鼓励京津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到平台工作,对河北省内入选平台建设队伍的专家,其子女参加高考享受京津户口待遇;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实行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国内国外联合培养等途径,为河北省输送优秀后备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建设京津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吴正宪代表建议,设立京津对口支援河北基础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通过优质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培训、名师工作站建设、高校科研机构举办附中附小等方式,提高河北基础教育水平。

“教育协同发展的统筹推进还需要相应体制机制加以保障。”吴正宪代表建议,建立由教育部牵头抓总、相关部委和京津冀省级政府共同参与的工作和协调机制,制定具有权威性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各地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

吴正宪还建议中央和京津冀合作设立教育协同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教育协同发展项目,选择部分地区建设“京津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全国人大代表李家俊:让三地科教资源成为“一盘活棋”

“三地科教资源协同创新,不仅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更可为打造创新型国家做出有益的探索实践。”李家俊代表认为,三地科教资源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和需求,打破以往“各做各的事”的局面,真正地把科教资源动员起来、集中起来。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突破行政壁垒,让协同更通畅,让创新更有力。此外,通过科教资源的协同创新,还可以更加有效地带动其他领域和行业的协同发展。

促进京津冀文化资源合理流动

全国政协委员王书平:推动京津冀文化资源共享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文化发展,加大京津冀一体化区域文化方面的合作具有广阔前景。”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书平表示,为了大力推进区域文化发展与合作,要以京津冀规划为导向和引领,深入推进三地在产业、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对接,完善各自优势产业链,实现共同发展。

王书平委员认为,要加强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打造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农业旅游、历史文化旅游。

在政策层面,王书平委员表示,要共同出台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明确各自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及特色,搭建共建共享的产业促进平台。还要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交流平台,加强三地文化的培养规划,积极推进三地文艺人才资源信息互动和引进交流,共同建设艺术交流、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文化交流基地。

全国人大代表孔晓艳:通过税收杠杆撬动京津冀文化产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制造业转移与承接、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率先取得了突破,文化产业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主任孔晓艳建议,通过完善税收支持政策促进三地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孔晓艳代表建议,加大流转税优惠、增加扣除环节和项目。对种子期、起步阶段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给予更多实惠;对中小文化企业,在增值税及营业税方面,增加一些扣除环节及项目;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实施免征进口关税,在不违背WTO规则基础上提高文化产品出口退税率;尽快将文化产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切实减轻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

孔晓艳代表认为,应该降低研发税费支出,支持文化创新发展。适当降低文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门槛,提高文化企业研发经费方面的加计扣除比例;将税收优惠政策向产业链上游转移,允许文化企业用前期研发投入抵减未来一段时期的应税收入;加大文化企业在创意研发期间无形资产投入的评估比重,将其纳入企业生产成本予以相应抵扣等。孔晓艳代表还建议,落实税收分成政策,促进京津冀文化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综合北京日报、北方网、长城网等信息整理)

捕获

责任编辑:戴琪(QY0021)  作者:韩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