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召开“积极稳妥做好去产能过程中的人员安置工作,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案办理协商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回应委员提案时表示,去产能分流人员将通过四大渠道进行安置,职工安置的文件即将出台。
预测:去产能或将产生1000万劳动力转移
化解过剩产能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将造成一部分职工被分流安置。据初步统计,煤炭系统涉及约130万人,钢铁系统约50万人。民革中央的提案中提到,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预计将产生近1000万的劳动力转移。
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王永庆表示,目前安置去产能过程中下岗职工的难点有:一是产能过剩企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性行业,涉及员工众多,不是仅靠地方或者企业自身就能解决的;二是有些企业建在边远地区,当地资源差,吸纳能力有限,很难吸引社会资本兼并重组;三是不少老员工文化程度不高,再就业能力不强。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也提出,据有关机构预计,未来2至3年,如果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钢铁、煤炭开采、水泥、造船业、炼铝和平板玻璃减产30%,将造成裁员300万人。一方面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工荒”突出,全国范围“技工荒”明显,工匠型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技能单一,这些去产能中产生的分流人员,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新要求,面临就业上的尴尬处境。
建议:免费或优惠职业培训分流职工
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用于职工分流安置。不论是民主党派还是委员都普遍认为,安置职工的重中之重是通过转岗培训,使之具备再就业能力。
民革中央的提案建议,要为职工转岗就业和创业提供有效服务。把转岗与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引导转岗人员接受再就业培训。同时,大力推进社保全国统筹,人员在哪里就业,社保就能转到哪里,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良性运转。
民进中央的提案也涉及教育培训。提案建议,对再就业人员的培训方式要更灵活,破除入学门槛;灵活安排培训时间,提供晚上和周末授课,让再就业职工能够边打工养家边上学培训;培训地点也更加方便,在工业园区相对集中区域开设教学点,提供学习场地和培训场地;另外还更加灵活设置学分制度,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民建中央则提出,要有政策扶持,一段时期内,对分流职工提供免费或优惠的职业培训、创业项目指导和咨询服务,按规定落实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资助等政策。适当延长分流人员失业保险领取时限。对吸纳分流人员就业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和社保补贴等政策。
回应: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文件将出台
信长星谈道,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妥善安置好职工是重点也是难点。按照国务院部署,人力社保部牵头制定了“化解钢铁和煤炭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的政策”。文件正在报批,有望很快下发。
具体安置渠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支持企业内部分流,鼓励企业依据现有场地、设施、技术开辟新的就业岗位,安置一批就业人员,而不是简单地把职工推向社会,通过一系列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吸纳职工;二是促进职工转岗就业、创业,启动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普遍开展转岗培训,落实好培训补贴,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对有创业能力的加大创业培训以及政策扶持;三是再就业困难的大龄人群可内部退养,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内、再就业有困难的职工,如果本人自愿,可实行内部退养,由企业发放生活费,并缴纳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费,达到退休年龄,再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四是公益性岗位兜底。对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对确实难以市场就业的大龄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明确表示,目前国家发改委与地方和中央有关企业进行对接,对产能退出规模、涉及职工数量,以及用工类型、转岗安置办法,进行全面摸底,对安置人员所需费用进行测算,据此制定地方和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具体方案。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谈道,目前正在推进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要求职业院校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校企联合培养试点,鼓励试点院校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入岗和转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