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第一动力”真正强起来

2016-02-16 08:15 人民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让“第一动力”真正强起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这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让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真正强起来?这是我们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当前,尤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应该说,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产生于一个特殊时代,那个时代行政计划性质极强的举国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科研发展的要求,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举国体制。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与创新耗时长、成本高、风险大。以药物研发为例,它涉及生命科学、有机化学等学科的交叉,需要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医院等众多单位协调配合。在我国现行的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下,研发方向和经费划拨相对分散甚至存在重复投资,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因此,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尤为重要。新型举国体制并非以行政计划推动科研,而是要求建立全国性的大型科研团队,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力量整合起来,群策群力攻关,在重点科技领域实现突破。

科技创新要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造福。现在,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产业新体系等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科技创新成果也只有投入实际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以制药工艺技术为例,开发成本更低、环境友好的先进制药工艺,其基础是有机合成方法创新,以此构建核心支撑技术,并将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开发出先进的生产工艺并投入工业化应用,进而提高民族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涉及科研评价问题。在现行科研管理与评价体制下,用期刊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一把尺子来评价项目、机构和个人,容易造成科研成果与产业化应用脱节。

科技工作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研究是为了什么”,这是科技工作者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回答好了,才能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技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首先体现为既关注学科发展、又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要关注社会和时代发展中的大问题,从自身专业出发,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药物化学和制药化学领域来说,当前就是要开发先进的制药生产工艺,促进民族制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让人民群众用上价格低廉、品质优良的药品。这种社会责任感是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动力与自豪感之源。科技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要体现在提携后学上。我们的科技创新是建立在前人努力创造得出的成果之上的,我们也要为明天的科技工作者推进创新打好基础。只有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甘为人梯,努力为后来者铺路搭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捕获

来源标题:让“第一动力”真正强起来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陈芬儿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