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多元化时代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凝聚?

2016-02-05 09:1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强化国家与民族认同

首先要加强文化认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历史上来看,秦汉以后,无论是因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还是因汉民族政权南移,都使得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民族融入汉民族之中。其中,一以贯之的汉民族特征就是汉文化(华夏文化)。从华夏民族,到汉民族,再到当前包括汉民族在内主要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从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上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稳固的内在维系。

其次要保持国家结构的稳定。在中国,从古到今,强调国家认同,就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讲国家认同,自然要维护国家的统一。

最后,中国梦助推中华民族凝聚。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每个中国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与中国梦是分不开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凝聚力量。[详细]

在文化认同构建过程中准确妥善地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尊重、包容多元,保护、支持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有利于消解弱势少数民族对于被文化同化的担忧。但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致力于强化一体,凝聚共识,对多元文化进行有机的整合。

其次,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建设,既要引导各族人民通过切身感受去体认本民族文化同中华文化的同质性和同体性,又要推进中华文化进一步融合、内化为各民族的共同文化。

再次,正确处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关系。强化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必须改进和加强国情教育,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国家强大的事实,尤其是用国家为缩小各民族经济文化差距而采取的特殊政策及取得的成效,使各族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国家、民族和个人带来的巨大利益。

再次,正确处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

最后,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关系。尊重保护人们的正当宗教信仰和活动,彰扬宗教中的积极因素,是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认同的。但是必须坚定不移地依法打击极端宗教势力,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充分揭露其荒谬性、反动性和残忍性,使各族民众真正看清他们的真实面目和目的。[详细]

进行现代式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包括选择的整合、改造的整合、统一的整合以及协调的整合。

选择的整合是指当产生新的或采借外来的文化元素时,往往选择与原有文化体系相适应的元素,并通过整合使之与原有文化体系融为一体。世界上各大文化体系都是经过长期选择,整合形成的。据西方文化史学家的研究,现代西方文化综合了“希腊的文、艺、科、哲,加上罗马的政治、法律,更加上基督教的仁爱教化与日耳曼的自由好尚,四者合一,源流十分清楚”。

改造的整合是指改造或修正外来文化元素的形式、功能和意义,使之能充分适应原有文化体系。外来文化如果不加改造,往往不能与本国文化相适应。如日本吸收大量的西方文化,并在吸收过程中进行再创造,使之具有日本特色。

统一的整合是指统一观念、增强共同性的整合,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文化差异大,但经过长期整合,基本上形成了具有共同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文化模式。

协调的整合是指协调文化体系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协调文化规范与行为;协调不同部分的功能,使之各尽其能;协调不同成分的风俗制度,使之相互依赖并共同发挥作用。

历史表明,将不同文化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文化整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世代延续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越是在思想多元的背景下,文化整合凝聚人心、规范认同的作用就越是凸显。今天,文化整合对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具有重大意义。[详细]

捕获


责任编辑:戴琪(QY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