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援助是不是“乱花钱”

2016-01-19 11:23 参考活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援助非洲

中国对非援助始自1956年,至今已是60年了。60年间,中国为非洲53个国家援建成套项目1000多个,培训各类人员3万多名,派遣各类技术人员35万人次、医疗队员18万人次,建立40多个农业项目,成就了“重承诺、速度快、质量好”的品牌。

与西方国家的对非援助相比,中国的援助更急非洲人民之所急。比如,基础设施和农业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十分重要,于是也就成为中国长期以来对非援助的重点。如今,从东非高原到西非海滨,从撒哈拉大沙漠到内陆国家到南部非洲的小岛国,中国援建的铁路、港口、会议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等,已成为非洲国家的亮丽风景,坦桑铁路、毛里塔尼亚友谊港、位于埃塞俄比亚的非盟总部会议中心、卢旺达马萨卡医院、津巴布韦国防学院、加纳国家大剧院、莫桑比克国家体育场……不胜枚举。中国先后在30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40多个农业合作项目,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水稻、玉米、蔬菜、茶叶、甘蔗等作物的生产,很多项目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计算,中非合作对非洲发展的贡献度如今已高达20%。

中国对非援助更重雪中送炭。201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非洲,许多国家开始“撤退逃离”,中国医疗队却“逆向行驶”,第一时间赶赴几内亚、利比亚、塞拉利昂等重灾区,先后共有600多名医务人员参与抗击埃博拉,中国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4轮价值约7.5亿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这些患难之中的援助,都有力地增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人民之间的情谊。

一些国人总觉得,国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国内建设扶贫上,“中国穷人还很多,不应该在非洲乱花钱”,“对非援助是花钱买虚面子”。这些想法就好比是指责:“一个孩子多的家庭,家长就不应该交朋友”,有些失之偏颇。

其实,国家之间的援助从来都不是单向支持,而是互相需要。“中国需要非洲”并不是一句客套话,中国在涉台、涉藏、人权、入世、申奥、申博、联合国改革等诸多问题上都得到了广大非洲国家的支持。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76张赞成票里有26张是非洲国家投的,被形象地称为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这种支持与中国对非洲国家真诚、无私的援助是分不开的。

经济上的利益也是明显的。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非洲大陆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6%,2004-2012年非洲GDP实现约2.4倍的增长,人均GDP也实现超过1.9倍的增长。11.5亿的人口,每年近3%的人口增长率,非洲大陆正在生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投资者心中的“新大陆”。

而在几十年的合作、交流与援助中,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已经走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前面。1950年,中非贸易总额仅1200万美元,2000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14年达到2200亿美元,正在向2020年4000亿美元目标大步迈进。自2000年起,中非贸易总额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自2009年起中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由2000年时的3.82%上升到20.5%。非洲还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场和新兴投资目的地,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达324亿美元,过去15年年均增速超过30%。可以说,倘若没有非洲,中国的加工经济,很难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熬过欧美工业化国家需求大幅下降的冲击;中国在能源、原材料来源上,就会受到更多的制约,从而大大提高经济运行的成本。

文/义言

1448507699927

(摆事实,不空讲道理;说真相,不文过饰非。更多详情,敬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责任编辑:戴琪(QY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