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要有“港城”思维

2015-12-24 14:27 环渤海新闻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叶一剑,凤凰网城市与旅游研究院院长

京津冀一体化这么热,就是因为大家都想分享这个国家战略的红利。那么,存在哪些红利呢?我认为,不妨进行这样一个概况,一是产业转移的红利,二是开放的红利,三是基础设施的红利,四是城镇化的红利。

仅以基础设施为例,京津冀一体化即将打造的京津冀城市群,与世界上著名的东京、巴黎、伦敦都市圈相比,这里经济体量依然不够理想,未来将有一个很大的突破,那么要在经济上有所突破,未来京津冀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体系的塑造,将释放大量红利。我认为,这是我们在短期能够抓到的最为现实的红利之一。

同时,京津冀城市群的塑造,肯定不是城市的拼凑,而是城市之间的协调,所以,曹妃甸的未来肯定是一个城市的未来,而不单单是一个产业聚集的未来,如果只是立足于集聚产业,那么曹妃甸这么好的区位优势就太浪费了。因此,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曹妃甸的城镇化红利也应该是首都经济圈的卫星城的打造。

我认为,曹妃甸最应该发挥的就是港口优势,不过,今天我们在思考这个港口优势的时候,指的并不仅仅是曹妃甸的港口,也不仅仅是唐山的港口,至少应该理解到这是环渤海的一个港口。在思考港口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港口群的思维,而不应该是一个临港产业区的思维。

曹妃甸这个地方人口不多,但制定了一个人口百万的发展规划,很多专家认为这是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我认为,由于曹妃甸港口的优势,以及基于港口的未来产业聚集的优势,这里成为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还是有可能的。

总的来说,曹妃甸的未来应该放在环渤海和首都经济圈的框架下考察,从这个层级思考问题,才能看到这个地方未来将在这一区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另一方面,尽管曹妃甸具备了港口的优势,也有京津冀一体化的四个方面的红利可以争取,但我认为,曹妃甸的发展还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可以归结为“四个陷阱”。

第一个陷阱就是园区经济的陷阱。也就是说,在今天仅仅有产业集聚,其实未必能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开发区、园区经济模式,到今天已经到了反思的时候。

第二个陷阱是大港小城或者有港无城的陷阱。对于港口的发展也好,或者是临港地区的发展来说,一定要有一个新思维,这个新思维就是,一定不能仅限于临港经济,应该是一个港城的模式。中国的港口,如果总结一下,大部分都是大港小城,或者大城小港,或者有港无城,今天的曹妃甸就是一个大港小城或者有港无城的状态,接下来必须是一种港城的发展思维。

第三个陷阱就是竞争的陷阱。京津冀一体化一定会是合作的思维方式,运用一种港群的思维梳理、对接、融入环渤海和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对于曹妃甸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个陷阱是依赖的陷阱。今天我们在讲到对接京津的时候,其实不应该仅仅想着能从北京承接什么,而是应该考虑能否成为京津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转化之地,特别是利用资本的手段,打通曹妃甸与京津之间的转化、转移渠道。我们看到中国科学院关于海水淡化膜的相关专利已经在曹妃甸找到转化之地,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要防止曹妃甸落入四个“陷阱”,就要从更高的视角谋划这个“港城”的未来。我们知道,曹妃甸已经获得一些不错的战略配置,包括综合保税区的获批,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获批,也包括正在申报的自贸区,但我个人认为,这三个层级的战略配置仍然不足以支撑“港城”战略,曹妃甸应该争取成为国家级新区,因为国家级新区的运作思维一定不是一个园区经济的思维,一定是一个城市运营的思维。而这个国家级新区的定位应该是首都经济圈的战略支点,北京的出海口。

另外,曹妃甸走到今天之所以磕磕绊绊,是因为金融支撑体系没有构建,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个地方的口号再响亮,如果没有金融体系支持,肯定是玩不下去的。因为体量太大,没有综合的金融突破的话很难支撑。

曹妃甸建设“港城”还要有宜居思维。寻找这里的文脉,打造城市品牌。文化旅游加上产业,加上好的规划,加上生活配套,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尤其是一个完整的海洋城市和开放城市。

建议曹妃甸在建设“港城”的过程中引入企业运营的思维。应该引入第三代的城市运营商,由这些企业在这里主导一个个的“三到五平方公里区块”的开发,政府主导城市规划,企业自己寻找资金来源,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责任编辑:戴琪(QY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