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绝非特例,更多国际级奖项正在走近

2015-12-04 09:06 参考活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诺奖绝非特例,更多国际级科学奖项正向中国走来

诺奖图1204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争论又激烈了起来。曾有人说过“中国科学家得诺奖就是做梦”“中国注定与诺奖无缘”。目前,这种说法已不攻自破,但又有人说:这次获奖只是特例,下一次获奖将会遥遥无期。真的如此吗?

不久前的11月9日,2016年“科学突破奖”颁奖仪式举行。“科学突破奖”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远超诺贝尔奖,堪称科学界“第一巨奖”。中国科学家王贻芳作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中国连续在国际级科学奖项上实现突破并不是偶然,这其实是中国科技领域悄然向世界先进水平赶超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们从以下的一些体现科技进步的数据中也可略见一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5年科学报告:面向2030》显示,2013年,中国用于研发的投资占全球20%,仅次于美国(28%),超越欧盟(19%)和日本(10%)。中国的科研人员数量约占全球总数的19%,仅次于欧盟,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2014年,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9%,为13312亿元,比2013年增长12.4%,处于世界第二位。2014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中国的研发支出将在2019年前后超过欧盟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随着中国对科技领域创新投入的不断提高,许多领域的科技成果与产出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将帮助中国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国际级科学奖项。

在基础研究的论文与期刊方面,近年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的发行者自然出版集团,提出了一套衡量国家或研究机构基础科研产出的指标,其中,加权分数计数(WFC),是最重要的评判指标。2014年12月的结果显示,美国的WFC排第一,18643。中国第二,5206。德国第三,4077。四到十位是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韩国,从3371到1151。俄罗斯不在前十之中。

论文的引用率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汤森路透集团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2002-2012年间,SCI和SSCI期刊上发表高引用率论文数量最多的约3000名作者名单中,中国大陆有112位,仅次于美国、英国和德国,超过了日本和法国,更是把俄国远远甩在后面。

从欧洲、日本、韩国、中国和美国这五大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看,2014年五局共收到230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其中最多的是中国,高达92.8万件,占了40%!其次是美国,57.9万件。日本、欧洲、韩国分别是32.6、27.4和21.0万件。这是中国连续第四年居于发明专利申请量第一的位置。从增速看,中国也是最高的,比2013年增加12.5%。再看发明专利的授权,2014年五局共授权了95.54万件发明专利,其中最多的是美国,30.1万件,占31%。其次是中国,23.3万件。中国的增速达12.3%最高,美日韩欧的增速分别是8.2%、-18.0%、1.9%和-3.1%。

截至2014年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6.3万件。2014年,我国通过PCT途径向国外申请的专利达到2.6万件,居世界第三位。

诺贝尔奖一般有20-30年的滞后期。我们的近邻日本,2000年以来,有16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恰恰是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奉行“科技立国”,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基础研究,大力培育人才的结果。目前中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是全面追赶,重点突破,局部领先。可以预见,几十年后也会出现中国科学家获奖的高潮。

(综合《中国科技和世界大势》、观察者网等相关资料)

文/义言

 

1448507699927

 (摆事实,不空讲道理;说真相,不文过饰非。更多详情,敬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来源标题:诺奖绝非特例,更多国际级科学奖项正向中国走来

责任编辑:戴琪(QY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