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称,国家质检总局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电梯总量已达360万台,据统计,去年全国共发生49起电梯事故,死亡37人。
根据对事故的分析,在死亡的37人中,18人是电梯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余是乘客。49起事故中,21起是违规使用造成,比如违规使用三角钥匙4起,死亡4人;电梯故障后,乘客应在轿厢里等待救援,但乘客违规扒开轿厢,9起事故死亡8人;由于设备本身造成的事故8起,多集中在制动器、扶梯驱动链条失效等。即是说,设备问题造成的事故占16%左右,但这个数字可不可以用人为的方式使其降低降低再降低?
按说每一个消失在问题电梯中的生命,都是敲给每一个与电梯质量、与管理安全所相关的机构一记最响的警钟,但即便在血的教训面前,本该举一反三的事情,却只是举一只反了一。短时间内,媒体聚焦的是哪里又出了事故,谁来负责;公众则是储备各种安全知识,保证自己如何不成为牺牲者。
每一次看似偶然的电梯事故,在其背后都暗藏必然的规律。亡羊补牢不到位,每一个电梯都可能是吃人的“嘴巴”。从设计的源头、生产的源头、直到使用管理、维护保养等每个环节都要步步到位,否则每一个人就是用生命在试探它的质量是否可靠、监管是否到位。毕竟,民众有关安全的常识储备再丰富,都敌不过监管环节上的任何一个疏忽与失控。(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