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舆情研判: 公务接待管理 民众存疑落实度

2015-11-12 13:3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网络舆情态势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对接待车辆、用餐标准、住宿标准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内容公布之后,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高度关注。截至12月9日9时30分,百度新闻搜索“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的相关新闻达1910篇,微博(新浪+腾讯)讨论“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的博文近4万条。

媒体和网友对《规定》的出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继中央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后,又一部狠刹公款浪费的新规。显现了中央在治理腐败、规范公务接待方面的决心和新思路。中国青年网12月9日编发评论《公务接待禁食供鱼翅是又一记“反腐重拳”》认为:“此前,中央有关方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就规范和遏制公务开支、公务浪费等“三公消费”领域的问题做出了规范和规定,引来社会舆论广泛评价和赞誉,被指为真正对“三公消费”动真格的表现。在短短的十余日后,中央两办再次发文对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进行规范,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公务接待厉行节约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意和舆论呼声的顺势而为。” @海洋:“早就应该这样了,国家整天拒绝鱼翅,其实吃的最多的还是咱们的公务员,有几个老百姓能够吃起,公务员出外面检查工作其实都是去旅游,吃的是最好的住的是最好的,而且这些回来都报销了,这种风气太可怕。”

然而,对于《规定》能否有效执行舆论还存在疑问。大河网12月9日编发评论《国内公务接待新规生命力在哪里?》提出了“如何确保《规定》在地方细化的措施上不被抵消?《规定》第四条明确了地方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更为完善的细则。那么,这种细则如何制定,如何才能对接《规定》?如何防范公款接待转嫁的问题?如何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四点疑问。原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表示:“有违反真处罚才有效。有些规定35年啦,不见效。” 独立时评人@老徐时评:“公务接待新规出台了,里面一大堆‘不得’,连土特产都不能送了,不能说不严厉。以前类似的规定有多少?哪个不都是特严厉,可为何‘三公’支出仍居高不下?这次新规的亮点是县级以上部门需公开公务接待信息。再严厉的规定也要靠落实。缺少公众监督只一厢情愿地靠自个自律,那么再多的规定也会成为龟腚!”

千龙舆情研判

1、《规定》显现了中央治理腐败决心

《规定》的公布让民众对各地公务接待是否存在违规情况有了衡量标准。《规定》对于各种公务接待的陪同人数、用餐标准、住宿标准等一系列细节问题都作了明确要求,这获得了舆论的积极评价。舆论认为,《规定》重视公务接待过程中的诸多细节问题,并且对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充分显示了中央治理腐败问题的决心。而且,网友认为,中央从反对公款浪费着手,看上去是从小事着手,但是这抓住了百姓关注的重点,也找准了让官场风清气正的突破口。

2、《规定》能否有效落实 民众存疑虑

在上级或主管部门有项目审批、资金发放、考核评比权等的政治语境下,公务接待会不会被转嫁给下级单位或者是当地企业;公务接待信息公开会不会存在瞒报;公务接待如何才能被老百姓真正监督到?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令民众对于《规定》的落实存有忧虑。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还需要各地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细则和完善监督与惩治机制。

公务接待问题一直以来备受舆论关注,媒体报道一些公务人员在公务接待中喝坏了身子、喝坏了胃的情况屡见不鲜。《规定》的出台,虽然对公务接待确定了标准,进行了相应的限制。但是,如何对公务接待进行监督,如何处置违规官员,这才是舆论关心的重点。(千龙网·中国首都网舆情测评部)

责任编辑:戴琪(QY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