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美国的“冷战思维”从未走远?

2019-06-10 14:29 参考活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虽然华为技术全球领先,却持续受到部分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打压。图为通过5G网络,华为5G Cloud VR用于沉浸式滑雪游戏。千龙网记者 刘雯摄)

近期,不论是美国副总统彭斯发表“新铁幕演说”,指责中国干涉美国中期大选,还是美国情报机构频频发难,宣称“中国留学生都是间谍”,亦或美国总统宣布建立太空军,打造新版“星球大战”计划,这些似乎都在说明离场已久的“冷战”回来了。但是,如果了解美国历史便可发现,在某些美国政客心中,冷战思维一直都在,它从未走远,而且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政客们在各个时期的举动。

冷战思维肇始于美国对苏联的战略遏制。二战刚结束的时候,美国民众和舆论还习惯性地将苏联视为盟友,但乔治·凯南已于1947年7月在美国《外交》杂志所刊登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中明确提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不会也不能减弱苏联推翻西方政府的决心,为此“美国对苏联任何政策的主要内容,都必须是对苏联扩张趋势的长期、耐心但又坚定和警惕的遏制”。这篇文章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文中提出的“遏制苏联”主张成为美国对苏战略的思想核心,整个冷战期间,美国外交和全球战略的制定都以此为基础,凯南也因此获得“遏制之父”称号。

“冷战思维”,究其本质,可理解为美国社会集体性的恐共、仇共教育及对亚洲等其他民族的优越感的集合。在冷战初期,随着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初步形成,美国对外建立起一条从挪威经中欧到东南欧,从中亚到南亚和东亚的地缘政治上的“对苏遏制线”;对内则积极清除所谓“颠覆分子”,打击进步势力。在当时的情况下,在美国反共狂潮中出现的麦卡锡主义影响深远,“反共”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选择。期间,进步势力遭到迫害、教育文化界人士被清查甚至被投入监狱,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被麦卡锡公开斥责为“美国的敌人”。美国的各种图书馆也纷纷查禁甚至焚毁“任何可疑的书籍和杂志”。虽然当时的部分舆论担忧麦卡锡主义正在将美国推上法西斯道路,但是至今美国右翼势力仍坚信,正是麦卡锡当年的大清洗“阻止了共产党对美国的渗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将美国拖入越南战争泥潭的也是“冷战思维”。美军之所以在越南的血腥表现近乎疯狂也与此相关。1961年5月,肯尼迪授权对越南发动“特种战争”,以遏制所谓社会主义的全球扩张。在随后的十多年中,美国政府一再向越南战场增加兵力,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有340万军队开赴东南亚,其中260万直接投入越南战场。很多美军越战老兵在回忆里都提及接到过类似指示:“一个活着的越南人,就是有越共嫌疑的人;一个死去的越南人,就是真正的越共”“如果一个农民在你接近时逃跑,那么他是越共;如果他不逃跑,那么他是聪明的越共。在两种情况之下,都必须将他射杀”。

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虽然“冷战”在老布什执政时期最终结束,但依靠高科技武器压制战略对手的这种冷战新思维在美国依然很有市场,成为后来海湾战争乃至21世纪美国对外挥舞武力大棒的核心理念。因此,时下之美国再次拾起“冷战思维”,将中国塑造成下一个假想敌,对中兴、华为等科技企业业务展开攻击等,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参见:《冷战回来了?环球时报:在某些美国政客心中,它一直都在》等)

责任编辑:闫鹃(QY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