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7-12-12 16:1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世界各国都把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放在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位置。

2014年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明确了“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时代课题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习总书记指出:北京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发展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支持传统优势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技术改造,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是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的基本内涵之一。发展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水平更是习总书记指出的“正确的战略选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北京市发展进入新阶段,高端制造业发展不仅迎来了战略机遇期,更是承担起了推动北京市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任,必须统筹规划,大力推动。

一、北京市高端制造业的定位

高端制造业或高精尖产业具有以下5个特点:一是要有高增长性,增速一般要达到15%以上;二是要有高质量发展,投入产出比要高;三是要有大强度的研发投入;四是要属于战略性行业;五是要有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整体进入动力转换阶段,全国范围内有条件的地区,纷纷提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计划。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表明,错位发展,互为补充,才是产业联动的最佳方式;扎堆推进,重复建设,一定无法形成产业优势。因此北京市对制造业的定位,除了以动力转换为方向,把握“高端”,还要以效率与结构为方向,把握“比较优势”。

从首都战略定位看,首先,北京市构建“四个中心”就是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向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及科技创新四大领域倾注资源,形成更加突出的发展优势。北京市制造业发展的未来定位,既要主动向“四个中心”的发展方向靠拢,又要充分借力“四个中心”所形成的资源优势,在品牌文化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等领域形成与其他区域的比较优势,打造北京制造业高地。第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就是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通过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升级转移和对接协作,形成区域发展梯次布局,推动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第三,2015年12月北京市发布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全面实施“三四五八”行动计划,努力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目的就是使本市真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增长引擎、引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先行区域和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

从产业优势看,全行业层面,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口径34个行业中分类中,北京市以汽车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大市场化行业收入占比最高,成为北京市的主导产业,中关村更是成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一张名片;新经济层面,北京纯电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在前列,累计推广规模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生物医药在“十二五”期间取得新药临床批件居全国首位;通用航空与卫星领域基础雄厚,推出了全球首款全系统多核高精度导航定位芯片、大型无人机,产业优势可圈可点。

从资源优势看,北京拥有全国领先的教育与基础研究资源,集聚了技术研发和智力优势,具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的研发优势,美国《自然》杂志增刊“自然指数”指出,2017年中国地区科研工作中,北京产出量排名第一,中科院在全球研究机构产出中位列第一,资源优势可见一斑;北京具有全国领先的优势医疗资源,《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指出,拥有中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的医疗机构,北京实力最强;北京自主创新体系完善,建设成立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新环境、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创新成果转化新模式,形成了人力、资本和其他各种资源的聚集效应。

总的来说,北京市不仅拥有制造业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更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与资源优势。围绕“高端”和“比较优势”,北京市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以及通用航空与卫星等行业为突破口,一定能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节点,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实现制造业的高精尖发展。

二、围绕重点领域做文章、下功夫

宏观发展阶段决定了北京市制造业“高端”发展的大方向,北京市自身的产业与资源比较优势决定了高端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一代健康诊疗服务以及通用航空与卫星等四大优势重点领域,必须超前谋划,深入布局,严加落实,要做好文章、下足功夫。

汽车产业正处在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一是要有创新引领的紧迫感。要发挥好研发中心作用,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制高点。在核心技术、关键环节上,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储备,掌控要素资源。要集中力量打造符合市场要求的拳头产品。这不仅对汽车企业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其他行业同样有指导意义。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要紧紧抓住“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和智能网联、轻量化等新能源发展重要技术趋势,发挥好北京市汽车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业的产业主导地位,积极把握北京市全国领先的互联网经济发展资源优势和基础研究资源优势,结合官产学研各界,打好三电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工程工艺、轻量化四大战役,争取将新能源汽车建设成北京高端制造业的排头兵和新高地。

在集成电路领域,要充分重视智能化时代趋势下,物联网、5G、医疗、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兴产业崛起对集成电路的迫切需求,深刻把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导向,结合中科院、钢研院、有研院等优质研究资源和领先的全产业链生产资源,以IC设计为龙头,高端制造为重点,带动装备和封测,设备及材料全产业链发展。

在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领域,要充分利用北京市全国领先的基础研究资源和诊疗资源,全面把握新时代条件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大健康产业的新需求和新机会,推动基因产业链、智慧健康产业链、新型药物以及智慧化诊疗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四大板块形成协同共进的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产业链,实现医疗领域的服务型制造,形成北京市从医疗服务到医疗制造业的全产业链优势。

在通用航空与卫星领域,要充分借助北京航空航天研究资源密集的优势,积极把握当前通用航空领域逐渐开放,V2X万物互联时代对卫星导航高度依赖的发展趋势,在通用航空领域,要占据通用航空产业高端,大力攻克关键技术与产品,聚焦发展研发试制,成为国内通用航空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运营服务、人才培养、金融会展、运动休闲的领导者;在卫星领域,结合互联网与智能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寻求产业化道路,打造北京市在万物互联时代卫星技术与产业制高点。

总的来说,对于关键产业与重点领域,北京要把握好产业高地的发展方向,利用好北京市产业优势与资源优势,密切开展研究与合作创新。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下,一定能够实现北京市制造业在高精尖方向的全面升级。

三、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推动北京市制造业发挥比较优势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必须遵循产业规律,借力创新机制,规划科学的制造业发展路径,实现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事半功倍。

一是通过全方位创新打造高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蔡奇书记在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指出: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着力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全力抓好“三城一区”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驰而不息深化改革,培育开放发展新优势。

要积极营造创新环境,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在自主创新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产业资源与研发能力,建立标准体系,大力推动高精尖技术研发,形成高技术壁垒。在协同创新方面,要积极构建连接官产学研各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北京领先全国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充分激发北京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力,规范引导活跃的金融资本力量进入实体经济,助力北京高端制造业发展,形成多主体衔接、多产业互动的良性发展生态。在开放创新方面,对于我们当前与国外尚有差距的领域,要巧妙借力,通过各种途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将协同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成开放的体系,以全球最优秀的资源驱动北京市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

二是通过海外并购实现高端制造业国际化

北京市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不仅包括科技创新中心,还要建成国际交往中心。开展海外并购正是实现技术创新与推动国际化的交汇点,对于北京市建设成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市可以通过国际交往中心的发展与国外形成次区域合作组织,达成包括投资合作、技术合作等在内的多边跨国合作安排,为本地企业国外并购打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在本地化发展中,应以国际交往中心为方向,大力推动国际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以专业、精准的服务业为制造业企业开展国外并购提供必要的智力、经验与资金支持。

三是打造产业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

北京的高端制造业不仅要具备领先的核心竞争力,还要做大做强、聚木成林,形成不断自我成长的产业体系,这就需要在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上下功夫。

在规模经济方面,要协助优势企业形成规模、推动产业形成一定的市场集中度,发挥制造业大规模低成本的优势。在产业集群方面,要在高端制造业内部完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一代健康诊疗以及卫星导航等关联产业的产业链协同;在高端制造业外部形成互联网、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行业的关联发展,在空间上打造北京市紧密协作的产业共生体,在时间上形成主导产业、潜导产业全生命周期交替的发展态势,推动北京市“四个中心”的全面确立。

四、主要举措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是北京市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航标灯,一定要高举高打,超前谋划。要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以北京市“四个中心”定位为方向,牢牢把握住北京市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承载力和承载水平,充分形成既有前瞻性又符合北京特色的发展规划。

二是落实好核心要素。要明确高端制造业发展中,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政策以及金融支持的五大要素的重要作用。在高精尖人才方面,要多换位思考,从人才自身角度考虑其需求,提供良好环境,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造就一批高精尖人才。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要深切把握知识产权保护是对企业和人才创新积极性进行保护这一本质内涵,借助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创新者充分享受创新回报”的良好氛围,推动高端制造业快速培养核心竞争力。在创新环境方面,要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在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技术与资本结合等方面探索新的改革举措,解决好“容错机制”和“孵化平台”的问题,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引爆创新活力。在政策导向上,要从产业和人才两个角度形成支持。对重点关键产业、技术要形成政策鼓励;对于人才引进和人才服务,发扬“以人才为中心”的精神,从政策上为其排忧解难。在金融支持上,要牢牢把握好金融对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分散风险两大核心作用,发挥金融的服务业本职作用,帮助高端制造业解决面临的问题,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巨大支持,推动北京市高端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发展高端制造业上,德国工业4.0借助先进的制造能力,以制造为基础撬动智能化,实现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美国借助发达的科技和金融,推动工业互联网;日本凭借先进的机器人研发,已经成为当前工业和服务机器人大国。各国发展高端制造均以自身优势为先导,瞄准未来战略方向。北京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也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经验,以自身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为基础,出台扶持政策、形成创新机制,以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的快速突进,带动整个高端制造业的持续向前。

四是推动其他重要措施落地实施

北京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超前,技术领先。除了在规划、核心要素和借鉴国外经验上推进落地外,还应该注重相关辅助领域的探索。在标准体系层面,要加快研究,争取尽快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汽车智能网联系统、5G互联网等领域形成技术标准,占领行业话语权。在商业模式上,要以企业为主体探索一批适用于新兴产业的用户、供应商、其他合作伙伴的协同关系,形成更高效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转模式,实现北京市高端制造业的全面发展。(作者系北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张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