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时间判断

2017-11-27 07:51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新时代”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时间判断

提问:十九大报告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目前就报告文本进行解读的文章并不多。请问如何从报告文本上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从报告文本本身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不但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还涉及特定的修辞学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治国理政方式。对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读。

在修辞学意义上,“时代”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有特定所指,即基于特定社会形势以制定特定策略而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种政治性时间判断。首先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时代”的经典作家是列宁,“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估计到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之后,“时代”之说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特有术语,成为一种革命与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从延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每一代领导人都有关于“时代”的判断,据此制定战略与策略。

基本特征。报告所说的“新时代”,是关于“基本特征”的判断,正是在这些“基本特征”基础上才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在学习中体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事实上包括人物、经济、思想和制度四大特征。首先,需要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思想,诸如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和军事思想等等。其次,是关于经济、思想和制度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中“强起来”主要是基于经济成就的一种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则是在和世界其他政治思潮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思想成就;而“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主要指制度自信,中国道路终结了“历史终结论”。这三大特征构成了可供学习、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事实上是“中国模式”,这是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时间周期。“新时代”到底是多久呢?事实上,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全方位的巨大成就,就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新历程。根据报告,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则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新时代”是一个“长周期”。

主要矛盾。十九大的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至少包括以下矛盾,第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典型的如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第二,公共产品分享的不平衡,比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第三,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包括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等;第四,政治建设上的需求,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有更高的期待。

基本方略。上述“新矛盾”就意味着,虽然经济发展依然具有首要的重要性,但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这样,“新时代”的指导性发展理念就是坚持“人民主体性”和“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发展规划就体现在报告所指出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

历史连续性。虽然是“新时代”有了新矛盾和新方略,但是“新时代”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中,还需要艰苦奋斗;“新时代”也没有改变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这就意味着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只能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历史地位。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然,作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可供学习和借鉴的世界政治意义。(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标题:“新时代”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时间判断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杨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