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区建设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2017-09-29 08:37 学习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创新城区建设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城区建设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对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和示范效应。

创新城区已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新空间载体

创新城区已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传统的创新集聚区如高新区、大学城等,往往坐落在城市远郊,交通不便,难以兼顾生活品质或工作、家庭的有机融合。近年来,创新城区作为一种新兴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以空间的紧凑性、交通的通达性、技术的连接性、生活社区化、生态宜居性等优势,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互补,成为区域和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014年6月,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提出“创新城区”(Innovation District)概念,将其描述为一个集聚研发机构、创业企业孵化器及支持机构的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创新城区居住、办公与服务混合布局,空间结构紧凑、公共交通通达,线上线下网络分享,可以促进人才集聚,有效减轻城市拥堵,推动知识共享与技术合作,提高经济效率。目前创新城区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

一是“支柱核心”模式。这类创新城区位于市区或城镇中心,以支柱性创新机构为核心,与创新商业化、市场化相关的企业、企业家、初创企业等集聚形成大规模的混合功能区域。典型代表有美国剑桥的肯戴尔广场、费城大学城等。肯戴尔广场以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由公共交通与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其他研究医疗机构连接起来,形成了美国最重要的生命科学/医药集群。

二是“城市区域再造”模式。这类城区或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或面临老工业区转型升级,通过与先进研发机构、支柱性企业结合,引进创新创意产业,推动城市复兴。典型代表包括美国波士顿的南岸区域、西班牙巴塞罗那普布诺等。普布诺是全球首家创新城区,通过对海岸区废弃工业用地的改造,将其发展成充满活力的具有新兴功能的港口,带动了城区复兴。

三是“城市化科技园区”模式。这类创新区往往位于郊区,通过提高空间密度,融合零售、酒店等新功能推进城市化水平,为集聚区企业创新提供广阔空间。典型代表有北卡罗来纳州的创新三角园区、亚利桑那大学科技园等。北卡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园区通过建设科技创新发展园区,成为与硅谷、128公路齐名的世界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国内创新城区建设的探索和进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政府又相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2010年,科技部确定20个城市(区)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其中北京海淀区、上海杨浦区、重庆沙坪坝区、天津滨海新区为创新型试点城区。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各地已建设了不同尺度、不同层次创新型城区,为当地创新发展提供结构性增量和有益的经验。

北京市海淀区利用浓厚的文化氛围、密集的高素质人才、发达的科技产业、深厚的高等教育资源,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高端要素聚集地。上海市杨浦区通过“三区”(大学园区、科技园区和城市社区)融合、联动发展,把传统老工业区转变为知识创新型城区,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重庆沙坪坝区以重庆大学城为核心建设智力高地,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打造新兴文化产业,已成为西部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和研发机构的聚集地。天津滨海新区打造产业创新链条,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带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集聚地和创新创业高度活跃的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

创新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作用。但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区域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仍偏好基于空间发展、规模扩张、投资驱动的传统做法。同时,由于体制性原因导致城市创新资源和职能分散于不同区域、不同部门,“政产学研资介”集成能力相对薄弱,集群效应未充分实现,区域创新体系远未完善。

二是高新区迫切需要实现转型发展。我国高新区数量虽多但“山多峰少”,能够引领和带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不多,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部分优惠政策弱化或终结,许多高新区面临转型发展的压力。另外许多高新区呈现出产业孤岛的特征,普遍存在“产城分割、职住分离”问题,影响到人才集聚和创新能力的持续与放大。

三是老旧城区亟须改造提升。一些城市在老城区改造中存在开发模式单一化、不尊重城市文脉的问题,往往会破坏旧城原貌导致千城一面,同时过于注重房地产和商业设施开发,忽视民生,难以达到城区功能再造、发展新兴业态、改善居民生活的目的。

四是高校聚集区的创新引领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多数大学城远离中心城区,创业基础设施、科技服务资源以及交通、居住、生活等基本的创新创业条件欠缺,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还未形成产学研互动的关系,产业集聚较少,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创新城区是当前区域创新发展实践的新热点、新趋势,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落脚点和重要空间载体。大力发展创新城区,有利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有利于加强城市内涵建设,探索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有利于高新区、大学城等创新资源集聚区转型发展,推动产业、科技、人文与城市融合发展。

推进创新城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推进创新城区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创新创业这一主线,以构建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宗旨,将创新城区打造成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新兴特色产业的集聚高地、新型城市建设的示范基地和创新创业文化的空间载体,形成集科教资源、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创新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空间。

扩大创新城区试点,逐步全面推开。建议出台国家层面的创新城区建设指导意见和总体规划,在总结试点城区探索实践经验基础上,扩大创新城区试点范围并逐步全面推开。推动结合区域特点和实际探索创新城区的建设模式,促进创新城区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优化高新区的定位和功能,对全国高新区的空间布局发展进行统筹协调。探索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高新区空间功能体系和生活居住等配套设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加强大学城产学研合作,打造协同创新示范区。大力引进科研资源和产业资源落地大学城,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和服务平台,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打造协同创新引领示范区。

旧城改造突出区域特色,科创、文创“双轮驱动”。以旧城历史文化遗存为载体,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为动力,重新规划老城区结构,形成涵盖知识经济、现代服务、特色商贸与餐饮、民俗风情等不同功能的商业分区,拉动旧城区的产业升级,提升创新城区文化内涵。

制定创新城区建设指标体系,强化评估考核。深入研究创新城区发展规律,结合创新城区建设实际,形成科学、开放式的创新城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强化评估考核。定期编制和发布“中国创新城区指数”,及时反映各区域创新城区发展状况,增强全社会创新发展的氛围。

来源标题:创新城区建设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张占斌 孙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