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为公共服务开拓发展视界

2017-09-27 08:35 学习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人工智能为公共服务开拓发展视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则必须全面地渗透到社会生产力体系的每一要素之中。公共服务既属于劳动对象,也属于生产资料,要让科学技术完全转化为生产力,就绝对不能忽视公共服务领域的科技渗透。

较之市场经济领域、军事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的科技更新换代频度速度都相对较慢,带给我们的直接感受就是公共服务的低科技含量、效率不足、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因此,对公共服务领域科技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探讨,既可提供一个可预期的发展方向,也可以未雨绸缪地应对一些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焦点问题。人工智能就是公共服务领域需要作前瞻性探讨的前沿科技之一,它已经为公共服务领域开拓出全新的发展视界,指明了发展方向。

运算智能平台+精益型公共服务。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阶段是运算智能,即具备对信息快速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已经相当成熟,自1984年霍普菲尔德网络被推出,人工智能就已具备历史记忆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云计算、云存储技能越来越完善。事实上,运算智能的相关技术已经有很多成果运用于公共服务领域,比如政务大数据、“公共服务云”的开发,都已经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公共服务的形态。在对问题信息处理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公共服务真正有希望超越“人治”,朝着更加精益的方向发展。当然,运用运算智能平台技术发展更加精益化的公共服务,也必须高度重视几个陷阱。一是数据资源陷阱,即公共服务将越来越依赖数据库,数据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凸显其战略性,因此数据鸿沟、数据竞争、数据过载的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二是运算万能陷阱,即在公共服务中完全依赖运算智能平台,而殊不知这种运算往往对说明问题更为在行,真正解决问题还需人来实现。

感知智能平台+主动型公共服务。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感知智能,即从技术上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在大数据运算和信息储存基础上,让公共服务平台更具智慧性,推进其感知智能化是关键方向。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的感知智能因其可以“主动感知”而优于人类的“被动感知”能力,将如DNN(深度神经网络)等此类技术引入公共服务将大幅度提升公共服务的“主动性”,这是公共服务根本“服务属性”的必然要求。当然,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感知智能平台开发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这类技术的关键在于基于数据分析提供准确、主动的公共服务决策,而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发展道路上,人和机器这种“决策能力”的“此消彼长”是否最终会出现公共服务“决策权力”的“让渡”,这是需要关注的根本问题。

认知智能平台+创意型公共服务。人工智能发展的可预见性“未来”是其第三个阶段——认知智能,即“能理解会思考”。让机器发生“认知革命”,将使其具备语言理解、知识表达、联想推理、自主学习等多种技能,而这种认知智能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将让未来的公共服务充满“创意”。对公共服务事业本身的发展而言,工厂流水线“批量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主动感知这种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是应对挑战的第一步,第二步就必须追求更加“创意性”的公共服务以满足人类爆炸性增长的公共需求。通过认知智能平台推进创意型公共服务的发展,这个方向本身是前途光明的,但也需要关注一些伦理问题。比如,人的“市场”需求可以无限个性化膨胀,但在公共领域的需求则必须符合公共性,必须有限度、有理性,因此就如认知智能发展上不成熟一样,创意性公共服务的发展尚需时日,人类对公共服务需求的理性克制显得更加紧迫。

未来的公共服务应该是由专家、管理者和人工智能平台组成的联合体,人和机器的协同机制是关键。也许未来的公共服务决策、产品生产和最终供给都会有人工智能的高度参与,但人的作用的完全消失还是无法想象的。人类也许可以逐步挣脱“劳动之兽”的枷锁而投身更加智慧的事业,但人工智能与公共服务的耦合才刚刚起步,任重道远。

来源标题:人工智能为公共服务开拓发展视界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潘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