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两个牢牢把握”的人民性意蕴

2017-09-21 09:02 新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深刻认识“两个牢牢把握”的人民性意蕴

■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重申,“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们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执政理念的庄严宣示。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念的至高追求。

坚持人民至上,

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原则就是人民至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生动实践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承诺。在对“四个全面”思想论述的过程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都不能掉队”;对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对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人民之“初心”,始终伴随着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人民至上、民生为要,抓民生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利益。因此,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来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把握好内在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以此集聚智慧、凝聚人心,上下同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不负人民期待,

让全面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

坚持“两个牢牢把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须把战略目标和完成阶段性的任务结合起来,让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方能不负人民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关键是要补齐扶贫攻坚的短板,让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群也能同步迈入小康的行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把扶贫开发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新阶段。现在,离2020年只有三年多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最关键一程,我们党一定能兑现这一庄严承诺、切实履行好这份政治责任。

顺应人民向往,

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坚持“两个牢牢把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始终要顺应人民的向往和愿望,让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在现阶段有获得感,还能树立起对未来生活的幸福梦想和不懈追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将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交织在一起,绘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路线图,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位为“人民的梦”,使我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新一届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方略,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际,从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的实施,从制度安排到检验标准,从精准扶贫到共建共享,都从顶层进行了整体设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体现在老百姓的好日子中。如今,我国发展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的向往”要求更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在“两个牢牢把握”的原则下,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一宣示,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的需要。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踏上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精神和鲜明特色。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来看,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实现了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的阶段性目标,而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动员令,是向国际社会的庄严宣告,在推进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包含全体人民的中华民族将真正强起来,将为整个世界的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之后,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地域、阶层之间的收入、发展差距还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局部地区的相对贫困问题会依然存在。同时,国家整体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社会水平等方面还会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益贫式的经济增长的多元效应还需进一步释放,共享发展理念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到更好落实。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进行新的谋划、实施新的方案、推动新的拓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的丰富内容、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上勇于开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展现中国担当,全方位推进以人的现代化为重心的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让人力资本成为主要的创新要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实现现代化的成本和代价,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效益的最大化,持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作者为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标题:深刻认识“两个牢牢把握”的人民性意蕴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李程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