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创新的价值取向与公共政策制定

2017-09-20 08:42 学习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网络创新的价值取向与公共政策制定

好的技术创新政策,应该是鼓励是社会全体至少是大多数人可以参与的,而不仅仅是一味提高效率,却将依靠体力或脑力劳动立足社会的普通劳动者逐出工作岗位。

迄今为止,网络创新的主要价值取向是提高产出率和增加新业态,其优点是逐步推高创新的技术含量和引领性,例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代价是高就业率的传统产业逐渐被淘汰,新增就业岗位少于失业岗位。来自网络精英的创新更多地使得大众成为创新成果和新业态的被动受体或消费者,至多是参与者,而不是创新合作者。其后果是必然导致高产出新产业向发达国家与地区集中,而被边缘化的消费者遍布全世界。

在公共政策以及相应的创新政策中应鼓励那些能够导致扩大就业和众多就业者的新业态的出现,在一味追高的精英式创新与有利于大众就业和参与社会财富创造之间,应能够进行区别并选择后者。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变

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直接影响消费者和劳动力市场的教训是,一是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新消费,进而创造出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二是科学技术最终要减少社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首先是体力劳动者,其后逐渐扩展到一般脑力劳动者。在21世纪初期的今天,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巨变正将这一切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网络购物和共享单车,这两者都不久前开始在中国出现并急速蔓延。它们共同依托现在几乎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但却表达了新技术发展的两个不同价值取向。

网购和由此快速崛起的快递业重新塑造了传统的零售业,十多年时间,中国人每年的网购次数已经达到百亿,涉及金额数以万亿计。网购的便利和快捷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也大幅度缩小了千百年来城乡的消费差距,中国因此而一跃成为网络应用最成功的国家。然而,不争的事实是,大量的百货和购物中心乃至各类专业门店失去顾客,从业人员被迫转业,甚至城市景观因之变化。几乎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受到世界各国的追捧,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开始影响到传统银行门市业务,许多岗位流失。

无疑,网购和移动支付本身是巨大的技术进步,它们带来的社会影响如此深刻,如此广泛,至少在中国,以前很少见到一项技术应用有如此之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可谓喜忧参半。

另一项进展,同样基于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仅仅出现几个月,但是已经迅速改变了中国城市人口的出行方式。调查表明,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离开家庭出行(购物、就餐、访友或工作)距离在几公里之内,然而这一需求从来没有被(出租行业)机动车辆满足过。基于网络的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被一位叫胡炜炜的年轻人发明出来。一瞬间,几乎所有城市同时出现了大量色彩鲜艳的自行车。人们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骑上车子,到达目的地后就地离开车子,直到下一位骑行者将车子骑走。目前,中国的各个城市已经投入数以千万计的共享单车。

这一发明赢得了几乎所有人的一致赞美。它带来的便捷,正是人们对现代城市生活所一直亟盼的。感谢移动支付,它成就了这项了不起的创意,它为无数人带来方便,缓解了居民点的交通拥堵,它甚至使许多人恢复了久违的运用体力的出行方式,一种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它还使得传统的自行车制造业恢复生机,甚至使许多维修自行车的技师重新被需要。

从蒸汽机出现,到电气化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是提高传统劳动的产出率,或者是提高劳动效率。在早期工业化国家中,机器和工业化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必须,如采矿、铁路输运、机器纺织和粮食加工,随后就要面对失业率增高的困境。这可以部分地解释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期欧洲发生的社会动乱与国际战争。这里的问题在于,技术发明,并没有使得人们成为普遍的受益者,更谈不上参与者。技术发明,变成争抢与掠夺的工具。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电气化发端,在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创造了新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如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乘汽车和飞机旅行,这些新发明、新产业增加了大量新就业岗位(在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之后),与此同时,人们也成了新发明的消费者。

无论何种发明、何种产业,它或多或少增加或减少从业者,但它必须适合人类的需求,或者是基本需求,或许是较高级的需求,也就是使人们成为它的消费者。在此意义上,近代以来的科技发明和工业化一直有效,总体上积极贡献(新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减少劳动强度、延长人类平均寿命、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多于负面影响(导致失业或引发某种负面影响,如化学工业与毒品泛滥)。然而,严格地说,到二战结束为止,所有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工业生产,都是服务于人的生存需求和生活舒适,机器的作用主要是延长人类的肢体,普通人一直是技术发明的消费者。

二战后情况发生了改变。人类发明了通用计算机,随后发明了个人电脑和网络,开始研究和发展人工智能。到21世纪初,高性能计算机和高速宽带网络为基础的移动终端与人工智能开始改变了近代工业化以来的基本局面,机器不仅仅延长了人类的肢体,而且开始逐步延伸人类的大脑,并且由此开始改变过去百余年来人类已经习以为常的工业时代生活方式。数以千计的超算中心、数以亿计的移动终端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新技术体系中的参与者和消费者。虽然我们没有理由担心人类未来将被人工智能统治,但人工智能实实在在开始在体力和脑力劳动工作岗位上取代人类。

一个国家或社会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就是说它已经可以满足人民的生存需求,甚至满足大多数人的生活富裕要求。这时这个国家或社会所面对的是建立在信息流动基础上的更加方便、更加舒适、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娱乐的需求。在传统工业化时代,这些可以通过增加服务业(第三产业)来实现,并带来大大增加的就业率。然而,现实却是,这些服务业刚刚开始出现不久,机器开始取代人类就业者。在所有人类承担着的信息采集、分类、汇总甚至分析处理的场合,越来越多的智能系统出现了,他们正在逐渐取代人类就业者。人类正在被机器驱赶向目前机器还不能替代的劳动岗位。不幸的是,很多这样的岗位并不是手脑并用的高级岗位,反而是较初级低端基础服务业,如餐饮、迎宾、护理等,而较高级的如银行、编辑、教学等却面临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的强大竞争。

于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我们在科学技术上大力创新,这些创新改造了传统产业,但结果是我们被逐出所从事的产业,失去工作岗位,尤其是传统上需要大量就业者的岗位。这是为什么?

简单的解释是,自古以来,一切涉及信息的过程,都是必须人脑参与的过程,例如抄写,它要求人阅读、理解、选择文字符号、书写、核对,所有这些过程都需要大脑的积极和主动参与。更不用说对于信息的编辑、修改、统计或总结了。然而,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所有这些环节,似乎都可以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取代,不再需要人脑参与。以前,也许人们以为肢体运动更易于被机器取代,实际上,人脑的简单活动更易于被机器取代。

现在,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这一新趋势:技术变革正在取代人们的肢体,同时也正在取代人们的大脑。人们正从传统工作岗位上被逐出,发现自己在现行社会架构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网络时代如何制定公共政策

于是,我们面对一个价值选择问题,网络时代,技术创新究竟应该秉持怎样的价值观念?是一味提高生产效率,还是让每个人都有事做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简单然而十分重要的选择,它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就业,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未来社会的走向。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好的技术创新政策,应该是鼓励是社会全体至少大多数人可以参与的,而不仅是一味提高效率,却将依靠体力或脑力劳动立足于社会的普通人逐出工作岗位。这是政府的责任,也将是未来创新政策和公共政策所需要特别考虑的。

诚然,科学的发展并不可能完全沿着政府政策制定的方向发展,技术创新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依然甚至更加需要高水平的有利于高效率的科学技术成果。政府的职责在于使科技成果的应用沿着有利于公众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长远的方向发展。

或许,在不久的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将会进一步到使得人们几乎不需要体力劳动,也不需要一般的脑力劳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将不再需要参与社会生产。到那时,我们将需要怎样的公共政策呢?我们希望,到那时,依然每个人都有工作,在社会上有自己立足之地,而他每天可能只需要工作一两个小时,每周只需要工作三天,或者每年有很长时间假期。当他工作时,他是机器所不能取代的,富于创造的,充满乐趣的。

伴随着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这样的时代已经开始了,我们已经迈进了门槛。

来源标题:网络创新的价值取向与公共政策制定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王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