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统筹重点

2017-07-31 08:16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统筹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就首都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做了重要讲话。三年多以来,北京在落实“四个中心”建设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方面,扎实推进,进展显著,但仍有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我们认为,当前北京应合理统筹城六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服务保障首都功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促进以生产空间为主导的国土开发方式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的国土开发方式转变,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对首都空间布局、功能组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地位与作用不完全一致。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阶段,生产空间将占据主导地位并呈现扩大趋势;在后工业化阶段,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对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时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生产空间会有所下降,但由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所生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会因为生产空间的压缩而下降,但增长速度会放缓,将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10年北京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2016年达到1.7万美元,按照世行“人均1万美元”的标准,北京早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在空间统筹方面,北京应按照后工业化时代的要求适时调整“三生”空间的组合布局,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要树立“三生”协调发展理念,适度压缩生产空间、优化生活空间、扩大生态空间,这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提高城市品质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合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首先,适度集中和压缩生产空间。一方面适度集中生产空间,提高土地利用强度,用高精尖经济体系来逐渐替代原有的经济体系,向科技创新和文化品质提升要发展空间,实现减量不减速;另一方面通过压缩生产空间,减缓生产和生活空间混杂布局和无序蔓延对生活居住和首都功能的影响程度。其次,提高生活空间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如通过实施限制机动车在支路停车等措施,设置完善的支路自行车路线标识系统,提高非机动车道的连通性及安全性,增加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及路径的多元选择,提高生活空间的便利程度。将城六区的公园体系、绿地空间、滨水休闲空间、环城近郊休闲游憩带等组合形成网络化、整体性的休闲游憩系统,增加生活空间的舒适度。再次,适度扩大生态空间,提升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融合度。一方面应适度扩大生态空间规模,对于绿色生态空间不足的区域,非首都功能疏解后的腾退空间应优先保障公园绿地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应提升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融合程度,使生活空间充满绿色,如强化绿色立体空间的开发利用,在有条件的区域推行屋顶绿化,让墙体、屋顶都有植被覆盖,达到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的效果,对新建的楼宇要求必须有“楼顶绿化实施方案”,否则不予批准建设。

提升首都发展空间品质。首先,更新城市设计理念,提高空间精致程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引入防尘理念、海绵城市理念,强化城市更新理念。其次,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提高空间利用强度。如在城六区形成紧凑型城市空间和多组团结构,将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混合,实现商业、居住、娱乐、教育等功能的适度叠加,拉近职住距离,保证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间的连通性,通过自行车和步行能便捷上班和上学,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作者分别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北京社科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成果)

来源标题: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统筹重点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叶堂林 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