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特色首都人口发展道路

2017-07-31 08:15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探索中国特色首都人口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特别强调,人口资源环境要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确定城市人口总量上限。探索中国特色首都人口发展道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野下,“跳出北京看北京”,推动人口发展与生产、生活、生态、生机“四位一体”统筹协调。

首都人口发展与“生产”的统筹。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前提下,紧扣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京津冀人口区域均衡发展。紧紧围绕京津冀“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北京“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布局以及京津冀三地各自明确的功能定位,利用市场机制,重塑首都经济圈一体化的国际高端产业链,以“产业链”带动“人口链”的转移。强化首都文化、科技等核心资源的空间聚集优势,转移服装、化工、机械和电子设备制造、传统出版和信息中介、租赁等行业到非核心区域,既可减缓产业过度集聚的局面,又有助于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正如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所强调的,北京需要在“疏”字上持续用力,在“舍”字上保持定力,在“优”字上集中发力。

首都人口发展与“生活”的统筹。在生活空间舒适便捷的前提下,紧扣服务和管理的双轮驱动,建立京津冀统一协调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积极推动经济系统和人口福利系统两大系统的紧密结合,提高区域民生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在人口服务上,积极探索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基层财税制度,加快缩小京津冀三地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资源的落差,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中优化人口空间分布;在人口管理上,尝试探索建立集税务、健康保险、选举及居民服务于一体的居民基本台账系统,将个人迁移流动信息与个人纳税义务、福利供给整合于一体,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升人口流动的便捷性和人口服务管理的有效性,引导人口在京津冀范围内合理布局。

首都人口发展与“生态”的统筹。在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前提下,紧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京津冀城市“人口聚集”、“经济聚集”及“生态文明”三者协同的评价机制。首都北京的城市人口规模要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城市人口要与用水相匹配。北京是我国严重缺水的超大城市,水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水资源供需缺口加剧。而且地下水的超采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和环境代价,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正如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所强调的,北京要严格把住底线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城市开发边界、生态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首都人口发展与“生机”的统筹。在城市空间生机盎然的前提下,紧扣人口大数据的动态监测,培育活力焕发的京津冀城市群。目前,北京户籍人口老龄化正加大劳动力供需缺口,城市发展需要密切关注人口和产业的刚性需求。2015年北京65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达到16%,高于国际上公认的“深度老龄化社会”标准(14%)。少子老龄化、家庭核心化导致的养老问题逐渐由隐性转为显性,并对生活类服务业的流动人口产生明显的刚性需求,这将给“后人口调控时代”的劳动力供给及城市活力带来不容忽视的挑战。此外,2010年北京中心城聚集了全市61.9%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68.2%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因此,北京需要注意人口“适量规模”、“适度结构”、“适宜分布”的三重目标,确保首都的生机活力。

总之,首都人口发展需要积极服务于“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统筹“四位一体”,其中,生产是主线,生活是辅线,生态是外围,生机是内核,而建立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特别的协调机构和特殊机制,则是实现首都人口分流的重要保障。(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本文为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多源数据视野下京津冀人口发展趋势研判”的阶段成果)

来源标题:探索中国特色首都人口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尹德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