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2017-07-19 08:27 学习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话语出处: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指出,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学习札记:何谓“一亩三分地”?原来是1644年清王朝建立之后,因满族原是游牧民族,为及时了解农时、熟悉节令,居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便在惊蛰时节乘龙辇从正阳门到先农坛耕地。当时划出的这一块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亲耕”,昭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杂粮了,并以此显示清朝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做法被清朝官员模仿并世代沿袭,后人不得将这种“演耕田”改作它用。因这块地的面积恰好为一亩三分,于是民间推而广之,演绎为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被称作“一亩三分地”。

贾谊在《过秦论》中曾说,六国“会盟而谋弱秦”“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最终结果却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可惜六国纵有吴起、孙膑、乐毅、廉颇等军师名将,也只能功亏一篑。原因在于,各有怀抱、貌合神离,都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而成不了大事。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这样。因为国家发展是整体的发展,是各个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协同发展的前提是必须真正做到心“同”力“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而不能各自盘算自己的“小九九”,固守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习近平总书记借喻京津冀合作发展成功模式,强调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摒弃各自“圈地为王”和在自己区域内“小打小闹”的做法,做到抱团发展、协同发展,这既是要求,更是警醒。

从当今世界看,实现区域协同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到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中南部城市群,这些跨地区、跨国界的城市群之所以成为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区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打破了地域壁垒,实现了现代化的交通、信息、物流、人流的通达性。从国内情况看,我们业已形成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多个城市群,一个共同的方向就是要不断突破地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取暖、共同发展。可见,闭门算计没有出路,相互合作才有未来。

现在,一些地方之所以搞这样那样的地方保护主义,一味强调地方利益、当地发展,不愿意与他人联合、不习惯与他地协同;一些地方和地方之间之所以存在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甚至出现以邻为壑的情况,说到底还是这些地方官员的官本位思想在作怪,还是“一亩三分地”思维在作怪。总觉得“我的地盘我做主”,何必与别人分享;总担心别人会动了自己的“奶酪”,与他人合作要吃亏,因而在跨地域合作上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或者回避具体问题的磋商,玩“拖字诀”等等。这些都是缺乏“全国一盘棋”思想的表现,既不利于地方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区域的协同发展,更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必须坚决予以克服。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最根本的是要拓宽视野,树立大局意识,去除官本位思想。“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一个有远见的领导干部,决不能眼睛只盯着自己所管辖的那一片区域,而应该登高望远、胸怀全局。转型期的领导干部,如果看不到区域合作、地缘经济的光明前景和强大后劲,或者看到了却不去积极促成合作,那不能算是合格的。我们不能身体已进入了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20世纪。我们不仅要有大格局,而且要有大胸怀。要树立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思维意识,放下“只重眼前利益”的短浅认识,抛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利益迷思,推倒“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权力心墙,努力推动地方之间、区域之间协同发展,实现互相支持、互相协作、互利共赢。

来源标题: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李辉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