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双创”需澄清几个误解

2017-07-18 08:17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推进“双创”需澄清几个误解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在准备会议发言材料时,我想到,应当达成全社会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正确共识,进而推进“双创”健康、持续地发展。

有人认为,经济下行时,政府就会鼓励人们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以缓解就业压力。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将“双创”视为权宜之策。我们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为了防止经济过快下滑,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但是,由于外部需求冲击比预想更严重,加之内部结构性矛盾的演变,2014年至2015年,我们相继提出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新判断和新举措,“双创”是其中的一个具体途径。我们试图通过自下而上的力量,实现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双创”绝非权宜之策,而是转型大计。

当“双创”在全社会得到宣传和推进之时,又有人认为它是搞群众运动,意即“双创”过热了。我们可以将这种说法看作善意的提醒。但创业创新的本质是试错,而且通常是成功率很低的试错。在这个前提下,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增加成功者:一是更多的人投身创业创新,在成功率为一定时,就会有更多的成功者;二是通过改善和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来提高成功率。当然,就像股民经常听到的那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创业创新也是一个高风险活动,在作出这一选择前,需对主客观条件予以全面分析和评估。

观察和研究均表明,人群中风险偏好高、组织才能强、性格特质适合创业创新的人,本就是一个小众人群,且相对稳定。所以,对于创业创新的成功来说,生态是一个相对更加重要的问题。当我向李克强总理汇报深圳的创业创新生态时,他问道:你们是否有这方面进行比较的材料?可见,他是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的。事实上,在这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为创业创新者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他看来,实施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取向,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关于“双创”,人们常常讨论的还有一个效率问题。有观点认为,大众创业的效率太低了。这里的效率低和上面说的成功率低是一个相近的问题。不过,效率低有一个比较的问题。在全面过剩的条件下创业创新,创业者试错是和需求试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对”的人要用“对”的事来证明自己,才有人愿意投资。人和事都为“对”的事,当然是小概率事件。这个试错过程会烧掉很多投资,产生大量沉没成本,但舍此就没有办法发现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乃至新兴产业。所以,如果说这样的创业创新效率低,那也是不得已的。人们现在讨论,大数据技术能否助推精准找到需求?现有情形表明,大数据在找到并对接现实需求方面能够起到一定作用,在转化潜在需求方面尚显得力不从心。所以说,创业者和企业家的试错是无法替代的。

将“双创”仅仅与初始创业联系在一起,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错误认识。其实,在生动的“双创”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样化的创业,除了初始创业,还有大量的平台创业,即内部创业。早在2000年8月,华为公司就出台内部创业的管理规定,公司先后有多名中高层管理干部内部创业,组建了多家新公司。华为手机就是华为内部创业的成果。李克强总理日前视察的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创业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平台创业比较成功的还有海尔集团,该公司的新业务基本都是通过平台创业拓展的。类似的做法,在国际上也很流行。

这种新模式使央企和中小微企业不再是简单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而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服务、利益共享的产业生态。事实上,在此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对于目前出现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趋势也给予了关注,并提出“政府的管理模式相应都要随之转变”。平台创业有公司的支撑,有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有望提高成功率;融合创业是一种再创业,有比较确定的业务项目,也将促进成功率的提升。

把推动“双创”等同于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另一种常见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没有第一笔投入,通常就会问父母要。由于试错为“对”是小概率事件,所以这笔钱大多无法收回。这种行为无疑是对中等收入家庭的“洗劫”。这个看法显然有失偏颇,但也给出了提醒。我们要让有意创业的大学生明白,创业需要资金,但它不应来自父母。同时,也要提醒各位家长,养老的钱是不能给子女创业的,血本无归是大概率事件。

坦率地讲,大学生缺乏人生历练和资源积累,的确不是最适合创业的人群。数据显示,成功创业的人群大多在30岁至40岁。现阶段,中国还没有真正培养综合型创业创新人才的大学,创业创新生态也不尽完善,故大学生还不可能是创业创新的主力军。这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努力方向,即在大学培育学生的创业创新技能和精神,是完全必要且必须加强的。就此而言,当创业创新主体从“外生移民”转向“内生人才”时,建设类似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这样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大学,营造多层次、开放的创业创新生态圈,应当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深入探讨的课题。

总而言之,“双创”是重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重大战略,是培育经济中长期增长动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源头活水。在经济新常态的引领下,“双创”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引导中国经济社会不断跨越、不断奋进。(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标题:推进“双创”需澄清几个误解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陈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