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科学”流言榜

2017-06-07 08:57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科学”流言榜

流言1

一滴血能“测癌”

流言:一篇题为《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文章火遍网络,文中提到2016年10月的一则“旧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

真相:罗永章本人早就曾辟谣:“‘滴血检测肿瘤’的说法很不准确,确切地讲,应该叫‘监测肿瘤’。癌症病人在治疗前检测一次,在治疗后再采血检测,通过比较Hsp90α含量的变化,来辅助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可以持续地监测。”

而当标题被误读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后,罗永章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也迅速地作出了回应:“肿标(肿瘤标记物)最大的好处是快速、方便、便宜,可能筛查出许多危险人群。一滴血可对癌症病情检测和疗效评价并没有错,并没有说百分之百的能检测出癌症(这也是我们目前努力的方向),事实上,我们测出了很多早期的肿瘤患者,然后通过微创手术即可摘除肿瘤。”

原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教授王晨光指出,“像Hsp90α这样针对肺癌和肝癌的监测标记物,面对术后的患者从监测病情和治疗效果来看可能更具参考价值”。

流言2

有商家制造塑料大米

流言:近日,一段小视频在微信中流传:一男子不断将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中,经过机器的多道工序,生产出一粒粒状似大米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真相:网传视频根本不是在制造“塑料大米”,而是塑料行业中一个最基本的塑料造粒过程。视频中所用的设备在塑料行业很常见,应该就是一台塑料造粒机。工厂把回收来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机,生产出再生塑料颗粒。这些颗粒是再次制作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而之所以要做成颗粒状,是为了便于储存、运输。

在对“塑料大米”事件的调查过程中,塑料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这类再生塑料颗粒的均价为每千克10元以上,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不超过5元。塑料颗粒生产成本比大米高多了,怎么会把塑料去替代大米呢?

流言3

阿司匹林粉末涂脸可美白

流言:网传阿司匹林其实就是神奇的美白产品,只要把药片碾成粉末涂在脸上当面膜敷,就能美白皮肤。

真相: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可以分解为水杨酸。水杨酸在接触皮肤以后,可以对多种组织产生作用。对于表皮层,水杨酸可以加速角质层代谢,同时,软化已有的角质层细胞,避免角质层过度堆积;对于皮脂腺,水杨酸可以清除堆积在皮脂腺开口处的死细胞,使皮脂腺排泄通畅;对于基底层,水杨酸可以抑制黑素的形成。

这样看来,阿司匹林的确能美白皮肤,但浓度是个问题。总的来说,低浓度(0.5%至2%)的水杨酸对角质层形成有稳定作用,可以促进角质层生成;高浓度(5%以上)的水杨酸就变成了角质层杀手,可以迅速剥离角质层,严重时甚至可以引发大面积的表皮脱落,不但会引起疼痛、瘙痒,而且会使皮肤变得敏感,增加被日光晒伤的可能性。因此,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规定,驻留类化妆品和淋洗类皮肤用品中,水杨酸的浓度不得超过2%。

市面上销售的阿司匹林,有50毫克(即每片阿司匹林含有50毫克乙酰水杨酸)、100毫克、300毫克等多种规格,浓度远大于安全剂量,直接磨粉涂脸,那是万万不可的;即使自行调配水溶液,也不安全。(北京市科协首都科学传播工作室发布)

来源标题:“科学”流言榜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