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

2017-06-07 08:31 人民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植根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社会学重建30多年来,在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更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是当代社会学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需要关注两个进程的交织与互动:一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恢复重建进程,二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建设进程。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提供了一种观察、研究社会的视角,并为社会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和参考路径;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建设进程不仅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为社会学重建提供了客观环境。实践证明,当这二者紧密结合、良性互动时,中国特色社会学就能顺利发展并取得重要成果;反之,就会遭遇困境。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必须植根我国社会建设实践。

植根我国社会建设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作为一门外来学科,社会学的中国化还远没有完成。简单移植国外社会学并不可行,因为以国外的社会学理论、概念和方法分析我国社会建设实践,往往是隔靴搔痒,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费孝通认为,“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概念,是不容易在不同性质和不同文化的社会之间传来传去的”“我们要赋予我国的社会学以新的内容,这内容必须得之于我国自己的社会,不能向外国去现货现购的”。因此,社会学研究者要“在中国泥土里培植中国的社会学”,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强对社会建设中重大问题的研究,不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植根我国社会建设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学术立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社会学的一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事关社会学能否有所成就。社会学如果脱离了人民,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人民就会远离社会学。社会学研究者必须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学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多出优秀成果。

植根我国社会建设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一门学科的发展,单靠移植和模仿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要求社会学研究者增强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创造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意义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话语体系。创新是社会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学必须具备的品质。事实上,坚持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必然要求社会学研究者努力创新,而且也一定会催生创新。

做到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学的根本标志。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革,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科学思想的伟力。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学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必由之路。(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来源标题:植根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洪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