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客观规律 共克发展难题

2017-04-28 08:49 经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顺应客观规律 共克发展难题

 

【核心提示】 目前,国际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一些人把当前世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民粹主义、排外主义、贸易和投资的保护主义抬头。然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并不以个人或某国的意志而改变。

习近平主席在对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的贺信中强调:“希望与会嘉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解决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贡献智慧,共同推动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成为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客观规律

习近平主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革命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以及国际分工促使世界经济联系加深,逐渐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经济联动体系,进而形成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科技革命特别是交通通讯领域的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使得各种市场要素的跨境流动成为可能,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人员的流动更加频繁、便捷,可交易性呈几何级数地增长。

产业革命不断向前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由一国范围内延伸至域外,进而推展至全球范围。“链思维”成为产业发展的共识,链接环节的延长、延伸又使产业革命渐次升级。

国际分工与交接体系加速演变,各国之间依据其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参与其中,国际分工体系构成日趋复杂和精细化,从产业间的分工到产业内的分工,从产品分工到环节分工,从加工制造(生产环节)的分工到服务内容的分工,使得制造业、服务业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一种产品或服务包含了更多的国家参与,小到服装、消费类电子产品,大到机械装备、大型飞机、船舶,到处可见。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联系不断深化。在20世纪,随着规模经济效应显现,大型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在世界范围布局,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求优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促进了资本的跨境流通,也因此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欧盟正式诞生,成为当时经济全球化的区域缩影;90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应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WTO多边贸易体制,推行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2001年,中国加入WTO,充分履行入世承诺,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在随后的十余年中,中国为世界自由贸易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

因此,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未来经济全球化必将继续向前发展。

逆全球化思潮辨析

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思潮兴起,并有加剧的趋势。这必然引起人们的普遍反思,经济全球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是以上世纪90年代到国际金融危机前,南北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在进一步扩大。有研究指出,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受益国大约只有70多个,主要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未因全球化受益,工业化进程也未见提速,其结果是多数国家停滞不前,而少数国家持续增长。当然这一结论还要客观评估,毕竟这70多个国家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占全球至少在95%以上,其余国家大多为小型或最不发达经济体,占比较低。

二是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全球化的收益分配也明显存在问题。全球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富人愈富穷人愈穷,中产阶级收入水平多年来未见增长,甚至不升反降,导致国内社会阶层之间矛盾加剧。

三是在现行国际分工体系基础上形成的国际交换规则也存在严重问题。基础性要素成本被严重低估,如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用工成本以不合理的低标价定位,且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而技术、资本等要素价格被普遍高估,且以知识产权(专利等)、资本稀缺性等名义不断抬高,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成为常态,导致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利益分配冲突加深。

正是在上述问题背后成因的作用下,在一些发达国家引发了政治上的民粹主义、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排外主义、狭隘的爱国主义、经济上的自利主义、贸易投资上的保护主义等,这些主义的杂交汇集,在反经济全球化的议题上找到了“共识”,进而形成了反全球化的思潮并不断借题发挥,甚至将所有全球性、跨境问题笼而统之都归罪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成了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罪人。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需多元共治

既然经济全球化是客观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其进程不会改变,那么世界各国就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携手推动新型全球治理,而不是逆潮流而动。因此,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的作用要认真对待。正确的选择应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

一是要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建设包容性的世界经济,才能逐步减少南北差距,贫富鸿沟。全球化应让更多的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应为更多国家共享。只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发展中国家也必须获得足够的发展,南北应当共同发展,而且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也应负起更多道义上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二是要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各国都要努力倡导并建设开放型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应当坚定不移地支持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同时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公平贸易),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全球开放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再平衡。

三是要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普惠性。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应承担更多义务,在多边贸易体系中给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更多的单边、特殊的优惠安排,增加各自的发展援助,加强国际援助交流合作,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水平。

中国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面对当今世界经济诸多问题,中国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其更有活力、更可持续、更具包容性,愿与各方携手打造更具有包容性的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使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具活力。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推动自由贸易,不断履行入世承诺,承担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应有的责任。1982年至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达到28.83%,为同期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速的近3倍。中国已经连续数年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空间、投资空间以及合作空间。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将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致力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中国推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全球化可持续性。为消除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扩大正面积极作用,中国实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努力引导经济全球化持续健康包容发展。为此,中国主动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开放水平,与各方一起拓宽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加快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探讨搭建地区性融资平台,促进区域内经济融合;坚持推进同亚洲之外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区域次区域合作,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构建新型投资协定和自贸区安排;促进国内国外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大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中国致力于打造更具包容性的治理体制。目前,新兴经济体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突出贡献,但是现行国际贸易体制是基于发达国家标准建立的自由化规则,反映了发达国家中大资本家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利益诉求,而不能完全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不能适应贸易和投资新形势的发展,因此中国愿意与WTO、APEC等组织和世界各国一起,致力于减小贫富差距,打造更具包容性、更有活力、更可持续、合作联动、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治理模式。

中国致力于携手全世界解决碎片化问题。中国推动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发展。APEC是中国推进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发展的重要区域合作平台。今后中国将本着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精神,着力打造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也将提出一系列中国看法、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为亚太开放创新和包容发展校准航向。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客观规律发展的必然,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之路是行不通的;虽然当前面临着许多困难,但中国正积极倡导构建具有活力、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联动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联动协调管理,为实现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世界各国共赢而做出不懈努力。(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标题:顺应客观规律 共克发展难题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李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