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东北振兴

2017-02-27 08:16 学习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东北振兴

振兴东北既需要激活内生动力,又需要扩大开放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尚有巨大空间,应考虑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实施、融合发展。为此,推进两大经济区协同发展需要从四个方面发力。

统筹东北与京津冀融合发展规划。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的协同发展应充分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期经验,从战略意义、总体要求、定位布局、重点领域选择、促进创新驱动、统筹各项任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开展试点示范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以资源要素的空间统筹规划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以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素市场自由流动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实现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着眼于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东北地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的双重作用。逐步深化东北与京津冀的人才交流、科技合作、产业分工、设施联通、城镇建设,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明确东北与京津冀融合互动的主要领域。第一大合作领域是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在交通一体化方面,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的要求,完善便捷通畅的公路交通网,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加快铁道和港口建设,构建环渤海现代化港口群。在能源一体化方面,推进北电南送工程。在信息一体化方面,共同推进扩容中俄、中蒙跨境信息通道建设。第二大合作领域是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在这个领域,要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推进全面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同时,需做好原始创新、研发转化、集成发展、推广应用的衔接,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产业升级转移是第三大合作领域,是重点领域,也是难点领域。在北京正在疏解的四类非首都功能中,除了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外,一般性制造业、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东北南部都具备承接条件。要从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群角度出发,加强产业发展规划衔接,加快东北承接平台建设。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重点产业转移轴线。生态环境保护是第四大合作领域。重点是联防联控环境污染,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实施清洁水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东北与京津冀融合互动的体制机制。一是在构建强有力的协同发展领导体制、协调机制上争取有重大突破。可考虑建立一个协调发展委员会,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相关省市政府共同参与,构建产业对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共同建立各种专业领域的对接平台,统筹推进区域合作重大事项。积极搭建政府、企业与咨询机构协作工作的平台,实现宏观规划与微观治理的统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将合作共识加以落实。组织京津冀和东北相关地区协调分工,拟定合作领域和途径。组织研究力量,专题研究、反复论证东北与京津冀深化合作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二是在探索实现协同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上争取实现重大突破。妥善处理各方关注的经济总量计数、投资共担、税收分享、社会保障等多方问题。设立协同发展引导基金,服务于市场主体转移流动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共建东北与京津冀融合发展的试点示范区。坚持“以点为主、点面结合、先易后难”的原则,积极开展改革创新和试点示范。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领域率先开展试点示范,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研究制定每项改革措施的具体操作方案。尽快将试点示范区发展起来,促进关内外的有效衔接。并以此为基础,从科技合作逐步扩展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合作,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与层次。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土地要素市场一体化、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逐步建立统一的企业产权、知识产权、林权矿权等市场化流转制度,推动制定跨区域的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旅游等资源共享。构建协同发展的微观机制,由地厅级机构之间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劳务协作会商机制,落实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政策。在改革与试点基础上,逐步带动京津冀与东北经济的深度衔接融合,提振东北经济。

来源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东北振兴

责任编辑:韩新春(QY0001)  作者:罗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