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线意识落实生态保护

2017-02-10 08:04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以红线意识落实生态保护

《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日前正式公布,明确提出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这是我国首次开启生态保护红线战略。

生态保护如今已成为高频词。一方面,在30多年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趋突出;另一方面,老百姓对生态环境有了更强烈诉求,已经由过去“盼温饱”变为“盼环保”,由“求生存”变为“求生态”。随着发展任务不断推进,我们暴露出的问题也愈加凸显,特别是保护地空间界线不清、交叉重叠等影响着管理效力的充分发挥。当此之时,从国家层面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使开发、利用和保护边界更为清晰,并形成制度性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拥有巨大的发展体量和庞大的人口基数,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有生态环境资源为支撑。着眼现实,我国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如若不能守住生态红线,任由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发展,那么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带来严重影响。当年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曾经美丽的楼兰古城,如今要么成为不毛之地要么早已踪迹难寻,都是沉痛而深刻的镜鉴。

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整体把握,我国已将绿色发展确立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理念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意见的出台正是新发展理念的落地之举。这么多年来,我国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严谨的落实逻辑,不断将新的发展理念化为规划设计,再落为政策举措、工作方案。《意见》通过清晰而具体的规划,给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哪里该保护,哪里能开发,就是在一步步将相对宏观的理念细化、实化、具象化。同样的,也只有找到有力的抓手,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才能形成真正的震慑和引导作用,扭转落后的生产方式,推动新的发展理念变成新的发展行动。

告别早已习惯的高消耗生活方式,摒弃形成依赖的粗放式生产模式,难免会有不适应,更何况其中必然涉及利益的纠葛,方方面面阻力可想而知。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开动脑筋,拿出眼界和魄力,上下联动、各地联动,让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真正建立起来。

来源标题:以红线意识落实生态保护

责任编辑:薄晨棣(QY0025)  作者: 汤华臻